1938年9月29~30日,
英国首相
张伯伦、
法国总理
达拉第、
纳粹德国元首
希特勒和
意大利首相
墨索里尼在德国
慕尼黑举行的关于割让
捷克斯洛伐克的
德意志族聚居区苏台德领土给
德国的四国首脑会议。
历史背景
慕尼黑会议召开前,
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居住着300多万
德意志族,大部分居住在该国的
苏台德地区。德国
法西斯利用捷克斯洛伐克民族之间问题挑起事端,为侵略制造借口。1933年10月,德国扶植苏台德日区德意志族,充当侵略工具。1938年3月,德国强行兼并
奥地利。4月,
希特勒唆使德意志族人要求
苏台德区希特勒被迫暂时退却。9月12日,希特勒在
纽伦堡发表演说,公开宣布要援助苏台德德意志族。当晚苏台德地区发生暴乱,出现
九月危机。9月15日,张伯伦赴德国伯希特斯加登同希特勒举行会谈,不惜一再退让,表示英国“承认苏台德脱离的原则”。9月19日,英、法两国对捷施加压力,迫其割让
苏台德地区。9月21日捷被迫接受英、法建议。9月22日,张伯伦再次飞抵德国同
希特勒会谈。 希特勒又要求兼并更多的领土,并于9月26日以战争相威胁,局势空前紧张。
会议经过
捷克斯洛伐克位于欧洲中心,具有重要的战略地。早在1937年6月,
纳粹德国就拟订出侵捷计划。1938年3月,德国在吞并
奥地利后,即把侵略矛头转向捷,企图以支持“
民族自决”为名,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西部德意志族集中居住的
苏台德地区。
面对纳粹德国的扩张野心,英国、法国政府推行
绥靖政策,企图牺牲捷国家利益而将德国侵略矛头引向东方,以缓和与德国的矛盾,维护自身安全。为达此目的,英国首相张伯伦在与
希特勒会谈后同意将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法国总理达拉第则与英国保持一致。1938年9月19日,英法联合照会捷政府,压制捷接受德国关于割让苏台德地区的无理要求,捷政府被迫接受。9月22日,张伯伦向希特勒通报这一情况,希特勒则对捷提出更为苛刻的领土要求。捷政府断然予以拒绝,希特勒则使战争讹诈升级。9月29日,张伯伦、
达拉第、希特勒和意大利首相
墨索里尼在德国
慕尼黑举行四国首脑会议,于30日凌晨1时签署《德国、联合王国、法国及意大利间的协定》,即《
慕尼黑协定》。同日,捷政府在英法的强大压力下被迫接受该项协定;英德两国签署共同宣言(后来法德亦签署共同宣言),决心用协商办法处理两国关系的一切问题,“永远不再投入彼此之间的战争”。
协定内容
《慕尼黑协定》全称为《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割让苏台德地区领土给德国的协定》,包括8条正文、1个附件和3项声明。主要内容包括:捷将
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德军于1938年10月完成对上述地区和其他德意志族占多数地区的占领,这些地区存在的任何设备必须完好地交给德国;对上述不能确定德意志族是否占居民多数的捷其他地区,应暂由英、法、德、意、捷代表组成的国际委员会占领,于11月底前举行公民投票,以确定其归属,并划定最后边界;捷政府应在4周内释放正在服刑的苏台德
政治犯;有关政府须在3个月内解决捷境内的波兰和匈牙利少数民族问题,否则,德、英、法、意首脑将再次开会讨论;英法保证捷新边界不受侵略;当捷境内少数民族问题已解决时,德国也将对捷提供保证。
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是英法推行
绥靖政策的集中表现(英法是绥靖政策的主要推行者),是
希特勒加紧备战的重要步骤。协定迫使捷丧失了1.1万平方英里的领土、360万居民和1/2以上的经济资源,丧失了作为边境地区安全屏障的防御
要塞,破坏了法国在中东欧的同盟体系,从而加强了纳粹德国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助长了德国、意大利、
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气焰。1939年3月,希特勒践踏在协定中承诺的国际保证,出兵占领捷全境。英法却背信弃义,拒不履行保证捷新边界的国际义务。慕尼黑会议和《慕尼黑协定》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会议主角
希特勒在德国上台以后,积极策划发动新的世界大战。1938年,他把侵略矛头指向德国东边的
捷克斯洛伐克。当时,德国力量并不大,如果英、法等国加以制止,是可以遏止住的。但是,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
达拉第非常害怕战火烧到自己身上,决定把捷克斯洛伐克当作牺牲品,用来换取德国不侵略自己的保证。
为了拍卖捷克斯洛伐克,张伯伦从1938年9月15日到22日,仅一星期内,两次飞往德国和希特勒会谈,将捷克斯洛伐克作为礼物送给德国,怂恿希特勒进攻苏联。1938年9月20日,张伯伦第二次飞往德国,这一次正式拍板成交,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张伯伦、达拉第、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在
慕尼黑的褐色“元首宫”里开始会谈。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也被带到了会议大楼,但只能呆在会议厅隔壁的房间里坐冷板凳,等待最后的判决。第二天凌晨1时,四国在把捷克斯洛伐克的
苏台德区移交德国的协定上签了字。当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走出“元首宫”后,
捷克政府的代表才被叫进会议厅。几小时后,捷克政府正式宣布接受“慕尼黑协定”。
英、法用出卖捷克斯洛伐克换来了有
希特勒共同签字的四国所谓“再也不想彼此交战”的宣言书。在张伯伦和
达拉第看来,让德国进捷克斯洛伐克,就为德国打开了东进的大门,把
祸水泼向苏联的勾当告成了。所以,1938年9月30日张伯伦回到伦敦时,竟得意忘形地挥舞着那张有希特勒签字的纸片,对那些欢迎他的政府要员和社会名流们说道:“我的好朋友,这是我们的时代的和平!”其实,这是希特勒使用的“
声东击西”的手法。就是在慕尼黑会议时,希特勒对墨索里尼说:“终有一天我们将并肩对英国和法国作战。”1939年3月,德国就侵占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1939年9月1日,德国就以突然袭击波兰掀起了对英、法的全面
帝国主义战争。张伯伦以“损人的目的开始,以害己的结果告终”。后来“
慕尼黑”成了为了自私目的而牺牲他国利益、纵容侵略的行为的代名词。
会议评价
慕尼黑会议(Conference of Munich)―—“害人终害己”
说到
慕尼黑这个地方,足球迷们一定会想到
拜仁慕尼黑这支著名的球队,它也因在二战爆发前上演了一出“搬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故事而出名。
慕尼黑阴谋使
希特勒看清了英法的软弱可欺,便
得寸进尺,于1939年3月向布拉格长驱直入,吞并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法西斯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后,增强了军事和经济力量,在战略上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侵略野心更为狂妄,随即把侵略矛头指向1939年波兰, 9月1日,德国就以突袭波兰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随后不久,相继入侵法国、英国。张伯伦 “以损人的目的开始,以害己的结果告终”。这种为了一时和平而牺牲他国利益的“
绥靖政策”
臭名远扬。
慕尼黑会议是西方大国推行的绥靖政策进一步发展的产物,是该政策达到顶峰的标志。它严重侵犯了
捷克斯洛伐克的国家主权,助长了
法西斯德国的嚣张气焰,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时,这一协定的签订,也加深了苏联对英法的不信任,促使苏联与德国签订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推行祸水西指的自保政策。
会议影响
1938年10~11月德军占领
苏台德区。1939年3月15日,吞并捷克斯洛伐克全部领土,并于9月1日进攻
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