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戊(拼音:wù)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斧钺一类的兵器。“戊”早在甲骨文中就被假借作天干第五位的代称,并成为此义的专用字,由此又引申为序数第五,又因其处于十天干的中间位置,因以指方位中央,也指代土。
字源演变
象形字。“戊”字在商代金文中写作图1,像是一把长柄大斧,左边朝左的形如月牙儿的部分,代表宽的斧刃;右边的一竖代表长长的斧柄;斧柄顶端向右弯的部分代表顶钩,底端的部分代表脚叉。据考证,这是上古时期的一种斧形武器,石制,在形制上与青铜斧头十分相似。甲骨文写作图2,与金文相比,笔画较细,斧形大致不变。发展至周代的金文阶段,“戊”字的“斧刃”部分得到了进一步地强调,但“斧柄”变弯了,“顶钩”和“脚叉”也被移到了“柄”身上。小篆中的“戊”字,完全变形;“斧身”变成了“厂”字形结构,“斧柄”“顶钩”和“脚叉”,变成了“戈”字形,使得人们再也无法从字形上判断出它的本义了。隶书中,“戊”字完全笔画化。
许慎《说文解字》曰:“戊,中宫也。”意思是说,戊即中央的意思,且用五行来解释,显然不是本义。因为许慎生活在东汉,在撰写《说文解字》时,并未见过甲骨文。甲骨文比《说文解字》要早1500余年,但甲骨文的重新发现和被认识距今仅有150多年。再加上许慎是根据秦朝的小篆训诂的,其错断就在所难免了。
“戊”这种武器,后来大抵被后起的武器所淘汰了,便把这个字借用为十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古代用来表示次序的符号)的第五位,作为“五”的代称。如《南史·梁武帝纪》:“常至戊夜”。这里的“戊夜”绝非“午夜”,而是指“五更”(凌晨三时至五时)。
另外,古代以十干配五方,戊居于十干之中,因以指中央。而由于依照古代的五行观念,中央属土,所以“戊”又成了“土”的代称。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字典》)
古籍训释
说文解字
【卷十四】【戊部】莫候切(wù)
中宫也。象六甲五龙相拘绞也。戊承丁,象人胁。凡戊之属皆从戊。
说文解字注
“(戊)中宫也”注:郑注《月令》曰:“戊之言茂也。万物皆枝叶茂盛。”《律历志》曰:“丰楙于戊。”
“象六甲五龙相拘绞也”六甲者,《汉书》“日有六甲”是也。五龙者,五行也。《水经注》引《遁甲开山图》曰:“五龙见教,天皇被迹。”荣氏注云:“五龙治在五方,为五行神。”《鬼谷子》:“盛神法五龙。”陶注曰:“五龙,五行之龙也。”许谓戊字之形,像六甲五行相拘绞也。莫候切,三部。俗多误读。
“戊承丁,象人胁”冡《大一经》。
康熙字典
【卯集中】【戈字部】戊;部外笔画:1
《唐韵》《集韵》《韵会》《正韵》并莫候切,音茂。十干之中也。物皆茂盛也。《尔雅·释天》:岁在戊曰著雍,月在戊曰厉。
又《集韵》莫后切,音牡。义同。《诗·小雅》:吉日维戊。《朱传》:戊,刚日也。凡外事用刚日,宣王田猎,外事也,故用刚日。○按,五代史梁开平元年,改日辰戊字为武,避讳也。后人读戊音为武音,其讹由此。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首笔横写在横中线上方,略向右上斜行。第二笔竖撇伸向左下角。㇂(斜钩)起笔于竖中线上端左侧,过田字格中心向右下角行笔钩出,钩底低于竖撇,超出上部。短撇起笔横中线,与㇂(斜钩)相交于右下格。
书法欣赏
(参考资料:)
音韵汇集
上中古音
(参考资料:汉典)
韵书集成
(参考资料:汉典)
参考资料
.汉典.
二十六宥.搜韵.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0 23:28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