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八月感事》是晚清诗人
严复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为感痛戊戌变法失败而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的首联与颔联叙述爱国志士遭受迫害,表达了诗人对其深切的同情;颈联描写当时燕市恐怖黑暗的环境;尾联引用典故来借古讽今,表达自己对时局的态度。全诗感情充溢,气韵流动。虽用数典,但语词平易,语意含蓄。
作品原文
戊戌1八月感事
求治2翻为罪,明时3误爱才。
伏尸4名士贱,称疾诏书哀5。
燕市6天如晦7,宣南8雨又来。
临河鸣犊叹9,莫遣寸心灰10。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白话译文
维新求治竟然成了罪名,明主爱才反而害了英雄。
痛心志士无辜陈尸刑场,称疾诏书令人悲哀。
京城天色如阴如晦,宣武门南冷雨又来。
虽然变法志士牺牲了,但自己决不临阵脱逃,灰心丧气。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年)八月。当时,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捕杀执行维新变法新政的
谭嗣同、
林旭、
杨锐、
杨深秀、
刘光第、
康广仁六人;通缉
康有为、
梁启超;罢免维新派官员;废除光绪帝颁布的新政诏令,戊戌变法失败。诗人此时在天津的水师学堂,听闻后,写了这首感事诗。
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首联“求治翻为罪,明时误爱才”以议论发端,起笔便饱含愤愤不平的怒气指责说,为了寻求治国的好办法,维新志士反而成了大逆不道的罪人;光绪能起用人才变法图强,还算是政治清明时代,不料反而遭到迫害。一个“翻”和一个“误”字,容纳了丰富的内容:既有对变法运动的赞颂和叹惋,又有对六君子的敬仰与悲悼;既有对较开明的君主光绪的礼赞与痛惜,又有对顽固派慈禧太后集团的揭露和责难。诗人强烈的感情,在精练朴实的语言中激荡,波澜起伏,贯注全诗。
颔联“伏尸名士贱,称疾诏书哀”以潮讽的笔锋尖锐指出:变法维新和起用人才既然都是犯罪,那么六君子也该问斩杀头,抛尸骨于街市,也是理所当然的了。接着第四句一转,进一步揭露:慈禧已假传圣旨,光绪自己有病,请由太后临朝垂帘听政主持国事了。这一联,展示了诗人戊戌八月感事的旨,突出了深远的意境,弹响了“感事曲”的最强音,掀涌起感情波澜的高潮。“贱”和“哀”两字着力干钧,前者以反语嘲讽屠杀志士的刽子手们,后者以双关语鞭挞慈禧的狡诈与凶狠。写得气势纵横,含蓄尖刻。
颈联“燕市天如晦,宣南雨又来”紧承上联进行了泼墨式的描绘,向读者呈现了一幅暗淡无光、雨骤风狂的阴森画图:从此北京城暗无天日,到处搜捕维新派志士,宣武门南的菜市口,也变成了杀害谭嗣同等爱国者的屠场。于是一场政变的狂风暴雨,更加猛烈地袭来了。这一联以白描手法艺术地再现了当时的真实,寓情于景地抒发了悲沉的胸怀。
尾联一转笔锋发出诘问:戊戌政变的暴风雨既已猛烈袭来,但是作为维新派战士的自己,是从此就望而生畏,消极悲观?还是不屈不挠、勇往直前呢?诗人作了坚定的回答,要学孔子哀悼窦鸣犊那样怒不仕晋,决心继承他们的遗志抗争到底。结联收束有力,概括隽永精练。
这首感事诗,是明志自勉,也是政治抒情。从开头到结尾,对所见所闻所感一一道来,充分表达了诗人痛悼六君子、抒愤并自勉的强烈思想感情。
名家点评
近代词学研究专家
徐培均《中华爱国文学史》:《戊戌八月感事》表达了对“六君子”的哀痛,抨击了慈禧杀戮志士的罪恶,对光绪被囚禁表示了同情。
作者简介
严复(1853—1921年),字又陵,号几道。福建侯官人。早年留学英国,学海军,深受西方科学文化影响。回国后任教天津水师学堂。积极宣传变法思想,翻译了《天演论》等八种西方社会学名著,对近代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有《严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