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汉字
戏,汉语常用字,读作xì、suō、huī、xī或者hū,最早见于金文,其本义为古代宫中的残酷娱乐,即让死囚或奴隶手持戈戟,在鼓号声中与虎豹猛兽搏斗,后引申为有鼓乐伴奏的舞台表演,又引申为逗乐、开玩笑、娱乐。
字源演变
“戏”最初源于祭祀活动。也是军队作战前的一种仪式。金文(1—6)写法各不相同,是秦未统一文字前的普遍现象。西周金文“戏”字所从的“豆”或讹省为“口”。所从的“虍”或繁化为“虎”,竖画左右各加“|”为饰。战国文字“戏”字所从的“虍”、“豆”形体多有变化。但构成要素完全相同,均像在食器“豆”前有一虎头和戈形。会意在祭祀或进餐时有人头戴虎头面具,持戈舞蹈。小篆将不同的写法进行归纳并统一了字形。又因戏是摹仿作战和狩猎的动作,并非真实生活而被称为戏耍,由此引申为演戏、歌舞、杂技等游艺活动。隶书在变小篆圆弧笔画为直方的同时,将戏写作(隶书1)、(隶书2),并作为古代的简化字使用了一千多年。汉隶文字“戏”或讹作从虚、从成;或讹作从戈、从虚。今简化字统一写作“戏”。
详细释义
(参考资料:)
古籍解释
说文解字
【卷十二】【戈部】戏
三军之偏也。一曰兵也。从戈䖒声。香义切。
说文解字注
三军之偏也。
偏若先偏后伍,偏为前拒之偏。谓军所驻之一面也。《史》、《汉》、《项羽纪》、《高帝纪》皆曰:诸侯罢戏下。各就国。颜师古曰:戏,军之旌旗也。音许宜反。亦读曰麾。又窦田灌韩传。灌夫率壮士两人。及从奴十馀骑。驰入吴军。至戏下。所杀伤数十人。颜师古曰:戏,大将之麾也。读与麾同。又音许宜反。按颜说必本旧音义。似与许说小异。然相去不远。度旧音义必有用许说者矣。
一曰兵也。
一说兵械之名也。引申谓为戏豫,为戏谑。以兵杖可玩弄也。可相斗也。故相狎亦曰戏谑。《大雅·毛传》曰:戏豫,𨓜豫也。
从戈䖒声。香义切。
古音葢在十七部。读如𪎮。䖒,从豆从虍。鬳,从鬲从虍。虍皆谓器之饰非声也。
康熙字典
《广韵》、《集韵》、《韵会》:香义切《正韵》许义切,并希去声。《说文》:三军之偏也。一曰兵也。
又《广韵》:戏弄也。《礼·坊记》:闺门之内,戏而不叹。注:戏谓孺子言笑者。
又谑也。《诗·衞风》:善戏谑兮。
又嬉也。
又姓。《魏志》:颖川戏志才。
又《广韵》:古文呼字。
又《广韵》:许羁切。《集韵》、《韵会》、《正韵》:虚宜切,并音羲。《集韵》:呜戏,叹辞。
【按】《广韵》:既入虞韵,云古文呼字,又入支韵。亦训叹辞,则戏字二音,本皆可读。《正字通》云:诗於戏卽呜呼,叹辞也或嘉美,或悲伤。末代文士辄为体例,若哀诔祭文,卽为呜呼,封拜册命,卽为於戏。谓呜呼为哀伤,於戏为叹美,妄为穿凿,其说诚是。然谓呼与戏通,则戏可读呼,呼仍不可以读戏,以戏字有羲音,呼字止入七虞也。
又与羲通。伏羲。《庄子》:作伏戏。《史记》:作虙戏。《荀子·成相篇》:文武之道同虙戏。
又地名。《鲁语》:幽王灭於戏。
又《集韵》:呼为切。《韵会》:吁为切,并与麾同。《集韵》:旗属。《周礼·夏官》:建大麾以田。或作戏。《史记·项羽纪》:诸侯罢戏下,各就国。注:同麾。
又《集韵》:驱为切,音亏。倾侧也。《周礼·春官·丧祝注》:执披备倾戏。
又《集韵》:於宜切,音漪。本作陭。《说文》:上党陭氏阪。或作戏。
又《集韵》:桑何切,音娑。娑本作牺。《周礼·春官·两献注》:酒尊名。饰以翡翠。郑司农说,或作献,亦作戏。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演示
书法欣赏
(参考资料:)
音韵汇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4 10:14
目录
概述
字源演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