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四大声腔
皮黄腔、昆腔、梆子腔、高腔
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系统是指皮黄腔昆腔梆子腔高腔。梆子腔代表剧秦腔、豫剧、晋剧、蒲剧等。皮黄腔代表徽剧、汉剧、京剧。高腔代表川剧、湘剧、赣剧。昆腔代表剧昆剧。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的概念随历史发展有所变化,如明初时指昆山腔、弋阳腔、海盐腔、余姚腔。地方戏兴起后的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系统,是指“南昆、北弋[yì]、东柳(柳子戏)、西梆”,现在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指梆子腔、皮黄腔、昆腔和高腔(弋阳腔),这四大声腔系统概括了中国戏曲各个剧种的起源和影响。
梆子腔
梆子腔因以硬木梆子击节为特色而得名。源于明末陕西、甘肃一带的西秦腔,它是戏曲中最早采用板式变化结构的声腔。西秦腔与各地方言和音乐结合,逐渐衍变成诸多的梆子腔支系,其中历史最早、影响较大的是陕西的同州梆子和山西的蒲州梆子(今蒲剧),之后又有秦腔汉调桄桄中路梆子北路梆子、豫剧、河北梆子武安平调山东梆子等。它除以硬木梆子击节外,还以板胡为主奏乐器;其调式多为徵调式,唱腔为上下句式,多有华彩流畅的花腔乐句为辅;曲调以七声音阶为主,旋法上多跳进,常用闪板,整个音乐风格高亢激越,悲壮粗犷。
梆子腔系的板式,一般剧种均为8种。其中有正板5种:原板慢板流水、快流水、紧打慢唱;另有辅板3种:倒板、散板、滚板。河南梆子分得更细,如慢板又包括金钩挂、迎风板、连环扣。秦腔的音阶和调式的特色,在各梆子腔系剧种中较为突出,所有板式(除滚唱外)均有欢音和苦音两种变化,从而丰富了调式色彩。山西的上党梆了则更多地运用了五声音阶及其移宫技法,在北方梆子腔系中别具一格。
梆子腔的代表剧种有:秦腔、豫剧、晋剧蒲剧河北梆子山东梆子滇剧丝弦腔川剧弹戏等。
皮黄腔
皮黄腔是“西皮”和“二黄”的合称。西皮起源于秦腔,二黄是由吹腔高拨子演变而成。在有些剧种中,二者被分称为所谓“北路”、“南路”,合称“南北路”。清初时西皮是汉调的主要腔调,二黄是徽剧的主要腔调。以后随徽汉合流演变成的京剧在各地的流传,西皮、二黄对许多南方剧种产生影响,逐步发展成一些新剧种,形成一种声腔系统。但由于京剧在皮黄系统中流传最广,因此“皮黄”的称谓有时也专指京剧。
尽管由于受各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的影响,皮黄腔各剧种的音乐各具特色,但其共同之处却很明显:唱词格式均沿用七言或十言的对偶句式;都用胡琴作为主奏乐器。
黄腔系大概有20多个剧种,主要有:徽剧汉剧、京剧、粤剧湘剧川剧桂剧赣剧滇剧等。
昆腔
昆腔又名“昆山腔”。元代在江苏昆山产生,明代至清中叶以前非常流行,对于多剧种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影响。
代表剧种为“昆曲”,即“昆剧”。
高腔
高腔系统包括由明代弋阳腔演变派生的诸声腔剧种。关于它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一是由元明以来弋阳腔或青阳腔同各地戏曲结合而成的,另一说法是除弋阳腔外,也有由当地民间曲调直接产生的。它的特点在于只用锣鼓等打击乐器敲击,不用管弦乐伴奏;台上一人唱,台后众人帮腔;音调高亢,富有朗诵性。
属于此系统的剧种有:川剧湘剧赣剧滇剧辰河戏调腔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12:21
目录
概述
梆子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