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画
艺术形式
梅兰芳先生把表现戏曲题材的绘画称之为“戏曲画”,当代也有人简称“戏画”,也有人称“戏曲绘画”,总之是指内容上描绘与戏曲艺术相关的绘画作品。
背景介绍
戏曲绘画一方面能表现戏曲故事内容,另一方面也是戏曲演出的珍贵史料。古代戏曲演出由于受到时空条件与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演出结束后无法复原当时的演出情景,戏画作为戏曲的辅助传播方式,可以满足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民众直观的图像审美需求。
发展与变迁
戏曲画是伴随着戏曲艺术产生、发展而出现并发展着的绘画,在一定程度上随着戏曲的兴衰而兴衰。20世纪初中期曾是戏曲的辉煌时期,当时也涌现了许多戏曲画大家,如画戏曲人物水墨画的关良、高马得等,以及画戏曲舞台速写的叶浅予等。20世纪晚期至今以来的几十年戏曲市场衰落了,作为国粹的戏曲艺术的生存都发生了危机,当前也已成为被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戏画形成期
早期形态
汉唐时期,戏画以壁画为主,壁画也因之成为现存最早的戏画类型。戏曲壁画见诸墓室墙壁、酒楼墙壁、寺庙墙壁,在中国北部,如陕西、辽宁、黑龙江、吉林、内蒙古、河北、山西等地均有发现。汉唐时期戏画所表现的百戏、歌舞只是戏曲产生所凭依的要素,而非后世完整的戏曲表演。
汉代戏画
汉代墓室壁画所呈现的多是百戏表演,包括拿鼎、吞刀、吐火等杂技表演与装扮人物的乐舞。如河南省新密市打虎亭1号汉墓中室北壁的百戏图,描绘贵族观看跳丸、盘舞等百戏表演。又如山东省临沂市金雀山9号汉墓帛画所绘角抵场景:三人横排并列,中间一人双手交叉于腹前,双肩耸起看向画面右侧,神态夸张;右侧之人与中间之人相望呼应;左侧之人拱手直立,看向其右侧两人。绘者通过对人物肢体语言与神态的刻画,将主要演出人物、次要演出人物与观众三个形象有机地组合于画幅。此外,内蒙古和林格尔东汉墓室壁画中亦有对跳丸、飞剑、舞轮、倒立、戴竿等技艺的描绘。
唐代戏画
唐代与戏曲相关的壁画多存于墓室、寺庙。墓室戏曲壁画在陕西多有发现。如发现于陕西省西安市郭杜街道的执失奉节墓与咸阳市礼泉县的李勣墓,壁画中的歌舞女子体态丰满婀娜,袒胸露背,衣着鲜亮,以红白二色为主,正是盛唐景象。寺庙壁画的代表作品有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新丰街道庆山寺的唐乐伎图。该图由演奏和观赏两部分组成,演奏部分11人各执乐器,观赏部分有5人,均系中外僧人,表现了完整的唐代乐舞演奏场面。
戏画发展成熟期
发展成熟
宋元时期戏画的载体逐渐丰富,由最初的壁画发展至文人画、瓷器画等。几种载体中,壁画更多反映宋元时期的戏曲演出场面,文人绢画与民俗风情相关,而瓷器戏画则多为戏曲故事,这三类戏画从不同角度给后人提供了宋元戏曲研究的文物史料。
宋代戏画
宋代戏画不但载体增多,表现内容也趋于丰富,而最常见者为杂剧、散乐的演出场面。如发现于陕西省韩城市新城区盘乐村的北宋壁画墓,墓室西壁绘由17人组成的宋代杂剧图,是迄今发现的人数最多、色彩最艳、表演最生动、画面最完整的有乐队伴奏的宋杂剧演出图景。此外,宋代还有表现杂剧情景的《百子图》《五瑞图》,表现民俗风情的《骷髅幻戏图》《灯戏图》等。
元代戏画
元代的戏曲壁画尤为出众。与前代相比,戏画中出现了的戏曲演出形式已经成熟,可以分辨出不同脚色。这些戏画是研究元代戏曲演出的珍贵史料。如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水神庙明应王殿元杂剧壁画,画面高4.11米,宽3.11米,绘有演员与司乐等共11人,上部横额书“尧都见爱 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 泰定元年四月日”。
戏画繁荣期
戏台戏曲壁画
与宋元时期相比,明清时期的戏曲壁画数量上明显减少,但随着明清戏台的兴建,出现了新的戏画类型,即戏台戏曲壁画。此外,还有瓷器戏画、戏曲木版画、宫廷戏画等。戏台戏曲壁画以清代居多。壁画规模较大,绘制内容多为戏曲演出场面,绘制重点多在戏曲表演,不再突出观赏者身份。瓷器戏画继承元代,内容以戏曲人物故事或演出场景为主,类型有字画放置瓶、日常酒器觚、花瓶、瓷盘等。如商丘《西厢记》戏画瓷缸,绘《西厢记》戏画12幅,构图清新,线条流畅,人物形象生动。又如上海历史博物馆藏有一对清康熙年间景德镇烧造的青花戏曲人物花觚,绘有《疯僧扫秦》《岳母刺字》《目连救母》《燕青打擂》等戏曲表演场面,画面中的戏服、布景与昆曲实际演出时的舞台效果基本一致。
木版戏画
木版戏画是明清时期新出现的戏曲绘画,大致有年画、灯画、叶子等几类。产地以河南开封的朱仙镇、山东潍坊的杨家埠、江苏的桃花坞、天津的杨柳青为代表。朱仙镇木版年画中与戏曲相关的有《岐山脚》《和合二仙》《麒麟送子》《长坂坡》《李存孝打虎》《打洞房》等。杨家埠木版年画中的戏画内容多属清代花部,造型夸张,构图饱满,线条简劲洗练,表现戏曲场面的有《五雷阵》《黄河阵》《瓦岗寨咬金拜大图》《三顾茅庐》《双龙会》《杨家将》《金沙滩设宴双龙赴会》等28种,描绘戏曲故事的有《水浒一百零八将》《木兰从军》《龙凤阁》《天河配》《泥马渡康王》《王定保借当》《子民山》《沈万三打鱼》等8种。杨柳青木版年画分彩色套印(加手绘)与墨线印刷两种,所反映的题材十分丰富。《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杨柳青卷》收戏曲类年画共76幅,如《代唱三国叹十声》《大闹满春园》《活夹孟绝海》《金水桥》《四郎探母》等。桃花坞木版年画据题材主要分为10类,其中戏文故事以昆剧、评弹、京剧为多,如《杨家将》《忠义堂》《西厢记》《孙悟空大闹天宫》《白蛇传》《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三笑姻缘》《定军山》《苦肉记》《战北原》等。除了上述四大戏曲年画生产地,清代后期河北武强、陕西凤翔、四川绵竹、广东佛山等地的戏曲版画亦蓬勃发展。
清宫戏画
清代宫廷演剧非常繁盛,皇帝、太后的万寿盛典,接待使臣等重大国事活动,岁时节令,以及皇家日常休闲中都要演戏。宫廷画师把这些演剧活动和演员绘制下来,便成了清宫戏画。清宫戏画共分4类:一是戏中脚色半身像,数量居多;二是戏中脚色全身像,如《性理精义》图册;三是舞台演出场面图,如《康熙万寿图》《戏出画册》《清人戏出册》;四是戏台戏楼全景图,如《庆寿图》等。
参考资料
甘肃日报.戏声渐稀 戏画几何.
戏曲绘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6 10:03
目录
概述
背景介绍
发展与变迁
戏画形成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