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像公式,即透镜成像公式、
高斯成像公式,其形式为1/f=1/u+1/v。其中f为焦距,凸正凹负;u为
物距;v为
像距,实正虚负。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1/u+1/v=1/f(即:
物距的倒数与
像距的倒数之和等于焦距的倒数。)一共有两种推导方法 。分别为“几何法”与“
函数法”
其中c为成像的物体长度,d为物体成的像的长度。u为
物距,v为
像距,f为焦距。
(一)为便于用函数法解决此问题,将
凸透镜的
主光轴与
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横
坐标轴(x轴)关联(即重合),将凸透镜的理想
折射面与纵坐标轴(y轴)关联,将凸透镜的
光心与坐标原点关联。则:点A的坐标为(-u,c),点F的坐标为(f,0),点A'的坐标为(v,-d),点C的坐标为(0,c)。
(二)将AA’,A'C双向延长为直线l1、l2,视作两条
函数图象。由图象可知:直线l1为
正比例函数图象,直线l2为一次函数图象。
依题意,将A(-u,c),C(0,c),F(f,0)代入相应解析式得
方程组:
人类的眼睛所成的像,是
实像还是
虚像呢?我们知道,人眼的结构相当于一个
凸透镜,那么外界物体在
视网膜上所呈的像,一定是实像。根据上面的经验规律,视网膜上的
物像似乎是倒立的。可是我们平常看见的任何物体,明明是正立的啊?这个与经验与规律发生冲突的问题,实际上涉及到
大脑皮层的调整作用以及
生活经验的影响。由于
视觉错误,人眼认为光是由物体发出并直射入人眼。
当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透镜的焦距时,物体成倒立的像,当物体从较远处向透镜靠近时,像逐渐变大,像到透镜的距离也逐渐变大;当物体与透镜的距离小于焦距时,物体成放大的像,这个像不是实际
折射光线的会聚点,而是它们的
反向延长线的交点,用
光屏接收不到,是虚像。
平面镜所成的虚像对比(不能用光屏接收到,只能用眼睛看到)。
照相机的镜头就是一个
凸透镜,要照的景物就是物体,胶片就是屏幕。照射在物体上的光经过
漫反射通过凸透镜将物体的像成在最后的胶片上;胶片上涂有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
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
而
物距、
像距的关系与
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完全一样。物体靠近时,像越来越远,越来越大,最后再同侧成虚像。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一倍焦距分虚实,
二倍焦距分大小。
放映机,
幻灯机,投影机,
放大镜,
探照灯,摄像机和摄像头都应用了
凸透镜,凸透镜完善了我们的生活,时时刻刻都应用在生活中。
远视眼镜就是凸透镜,
近视眼镜就是
凹透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