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坑村
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梅沙街道滨海社区下辖村
成坑村是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梅沙街道滨海社区下辖村,位于梅沙街道东部,距街道办事处约0.05千米。相邻自然村有大梅沙村、上坪村、小梅沙村。临近大鹏湾,有燕仔地、旗头岭、鹅公岌、柠檬顶山(海拔约490米)。在柠檬顶山下有成坑水塘,面积约6亩,是成坑村民早年饮用水源。始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成坑村对面原有座山,叫鹅公岌,山下有条水流较大的小河围绕村落。因成坑村民都是陈姓,小河原本叫陈坑河,后来被传为成坑河,村落也因此得名成坑村。
历史沿革
清朝,属新安县。1914年,属宝安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属宝安县东和乡;1958年,属南天门公社梅沙大队;1979年,属深圳市罗湖区盐田公社;1983年,属沙头角管理区梅沙街道;1990年,属罗湖区梅沙街道;1998年,属盐田区梅沙街道滨海社区。
人口民族
世居村民主要为陈姓、李姓。据2011年纂修的《陈氏族一谱》记载,有一支敦厚堂陈姓在清康熙十年前后迁至此地。据晚清纂修的《陈氏族谱》记载,另外一支集福堂陈姓先祖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从嶂顶村迁居此地。李姓于20世纪60年代由上坪村迁至此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128人,其中男性58人,女性70人;80岁以上5人,最年长者90岁(女);实际在村人口108人。非户籍外来人口274人。祖籍该村的香港同胞188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86人,主要分布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丹麦等国。世居村民为汉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经济社会
传统经济以农耕为主,种植水稻、薯类、果树、养猪、鸭、鸡等。1993年,村民集资成立深圳市成坑股份有限公司,经营物业出租和管理。2015年,公司经营收入779万元,村民人均分红5.3万元。现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工资性收入、商业经营、房屋出租、集体经济分红传统特色食品有粽子、茶果、糍粑、年糕、米饼、油饼等。
惠深沿海高速S30线、盐梅路、上成路经过该村。1970年通自来水、通电,20世纪80年代通电话,1988年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90年代通互联网。有梅沙小学,2015年在校学生601人,教职工29人,有篮球场、鹅公岌社区公园、成坑老年活动中心等。
历史文化
村内现存两部《陈氏族谱》,由两支陈姓族人分别于清朝晚期和2011年纂修,记载陈姓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
传统民居为客家民居,建于清朝。因旧村规划改造,均已被拆除。原有两座陈氏宗祠,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其中一座敦厚堂重修于1986年,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土砖木结构,大门左右的对联是“胡公世泽;敬重家风”。房梁房柱雕刻精美彩画,彩画题材为各种花草、鸟兽等吉祥物。另一座宗祠集福堂为土砖结构,丫开间一进布局。因旧村改造,2015年末,两座宗祠均已拆除,拟选新址重建,规划面积约200平方米,将保留客家宗祠建筑风格。
现存有民国时期旧物—酱釉印纹方斗形筷子筒,于2013年在成坑村老屋区菜地挖出,现存于村委会。
陈母范妙秀墓位于盐田区梅沙街道上坪水库北岸。此墓地属成坑村陈姓的一个分支,这支陈姓于清朝中期迁到观澜。据碑文记载,陈母范妙秀墓是其子孙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905年)重修并立碑,至今其后裔仍时有祭拜。墓葬坐北向南,包括地上建筑、地下墓室等。墓葬地上部分用二合土夯筑而成,分拜堂、拜台、墓室、护栏等,长6米,宽4.6米,占地面积27.6平方米。墓碑及碑框为花岗岩石制成,高0.54米,宽0.35米。碑框底边刻有祥云图案,碑帽上刻有祥百捧日图案,碑框及碑帽边沿均用朱砂抹边,碑文字迹清晰。护栏及碑帽有多处裂痕。地下墓室情况不明。
宗祠被拆前,每年除夕、正月初二、清明节、农历八月十六、重阳节,村民都要前往陈氏宗祠祭拜祖先。有新生男孩的家庭,需在祠堂大厅举行点灯仪式,有的还会办添丁酒,宴请亲朋好友。此民俗形成于清朝。
抗战时期,成坑村设有东江纵队税站,村民驾船帮助东江纵队送货物,协助税站收税,给东江纵队提供活动资金,护送受伤的游击队战士,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2011年,该村已被列入城市更新规划,拆除重建面积2.76万平方米,现正在拆迁改建中。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07 13:35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人口民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