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达师范学校
1925年建于济南的伊斯兰教学校
成达师范学校,校址在山东省济南市。1925 年,山东济南道尹唐柯三、济南穆家东门清真寺阿訇马松亭等回族人士发起,回民群众集资创办。是一所只招收回民男青年的私立宗教师范学校。唐柯三任校长,马松亭主持校务。除宗教课程外,设有汉语文和史地常识。1929 年迁北平东四牌楼清真寺内,改革授课内容,除伊斯兰教经典和阿拉伯文外,增设自然、文史、教育等学科,要求“经汉兼通”,毕业后可担任教长和回民小学校长等职务。
学校简介
以“造就健全师资、启发回民智识、阐扬回教文化”为宗旨。主要培养三长(校长、教长、会长)。实行校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下设有专门委员会(包括编译委员会、回文课程设计委员会和毕业生服务指导委员会)、教务部、训育部、事务部、出版部等机构。为培养经、汉兼优的师资,其课程设置打破陈规,以有利于培养学生直接诵读阿拉伯语经典、对《古兰经》、圣训有全面的认识和理解、具备研究伊斯兰哲学、法学、伦理学和历史等方面的能力为出发点,除开设各种基础课与专业课如古兰经注、圣训、阿拉伯文学、文法、教法、教史等课程外,还开设汉语、中国史地、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课程。学制为四二制,前四年为初级师范,后二年为高级师范。学校成立的前四年曾招收了两班预备班学生。1929年秋,该校迁往北平(今北京),校址设在东四清真寺内,并招收了第三班学生。在社会各界穆斯林的赞助下创办了《月华》杂志。北平回族知识青年发起组织的伊斯兰学友会会址也设在校内。学校经常邀请各清真寺教长和北平学术界名流,如顾颉刚、冯友兰、张星烺、白寿彝等来校演讲或作学术报告。为活跃学术空气,有的专业课的讲授,由学生自讲,并大力提倡讲演活动,内容涉及宗教理论、宗教与科学、宗教与人生、回族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以及伊斯兰与现实社会等许多方面。学校出版有《成达校刊》,刊载学校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论文、译文。这一期间,学生人数增至200多人,教职工也由6人增至20余人。1932年第一班毕业,其中一部分人被派往埃及爱资哈尔大学深造,是中国伊斯兰教史上第一批留学生。一部分人担任了清真寺教长,还有的被派往西北各地从事回族文化教育工作,对中国伊斯兰教育、回民教育和现代阿拉伯语的教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校图书馆
学校还十分重视图书馆的建设。1932年马松亭阿訇赴埃及接受福阿德国王赠书,回国后倡议建立福德图书馆。1936年8月图书馆建成,馆址设在北平东四清真寺,成立了筹备委员会,委员有蔡元培、陈垣、翁文灏、朱家骅、李书华、李麟玉、白鹏飞、黎锦熙、梅贻宝、冯友兰、姚从吾、张星烺、陶希圣、徐炳昶、顾颉刚和回族各界人士马邻翼、唐柯三、马松亭、刘尊五、赵璞华、孙幼铭、白寿彝、陈树人、常松椿、艾宜栽、赵振武、王梦扬等共27人,公推顾颉刚、唐柯三、白寿彝三位为常务委员。、伊斯兰教界知名人士参加的福德图书馆筹备委员会,发表《征书启事》,向中外各界征集阿拉伯文、中文书籍。福德图书馆的建成,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研究条件。该校还曾聘请埃及教师来校讲学,增进了中阿文化学术交流。
学校变迁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爆发,学校决定南迁桂林。在桂林期间恢复出版了《月华》,开办了几所附小。1940年,国民政府接管学校,改名为“国立成达师范学校”,在安徽阜阳设分校,1944年秋因桂林沦陷迁往重庆。1945年秋抗日战争胜利后迁回北平。1949年10月,人民政府接管,与北平的西北中学、燕山中学、西北女中合并,成立了国立回民学院,继续发挥培养回族人才的作用。 (张广麟)
参考资料
成达师范学校.伊斯兰之光.2009-5-28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16 14:39
目录
概述
学校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