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中国四川省公办高校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成信大、成信(CUIT)”,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主管、四川省中国气象局国家统计局共建、四川省重点发展的省属普通本科院校。是国家首批学士学位授权高校、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
历史沿革
学校前身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前身之一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空军气象干部训练大队。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军事任务急需气象保障。1950年11月中旬,西南军区气象管理处随空军司令部于从重庆移防成都,西南军区党委决定,从部队挑选20岁以下的干部、战士,举办第1期气象干部训练班。1950年年底,开始西南军区空军司令部西南气象训练班的培训。
1951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空军司令部气象管理处在成都市小天竺街六合里建立气象干部训练大队,主要为西南培训气象技术干部,并为西北、中南输送人才。1952年7月3日,气象处改属西南军区司令部建制,气象训练班也随之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司令部建制。培养的气象技术干部由主要服务于空军,转变到服务于全军各军兵种。1954年12月,根据国务院批复和中央气象局发文,西南气象处气象干部训练大队改名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干部学校”,直属中央气象局领导,主要负责为西南、西北区培训气象技术干部。
1956年6月,根据中央气象局文件,经高等教育部批准,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干部学校正式改建为3年制中等专业学校,定名为“中央气象局成都气象学校”,直属中央气象局领导。设气象专业,面向全国招生。
1958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由四川省人民委员会领导、四川省气象局代管,更名为“成都气象学校”,为4年制中等专业学校,增设农业气象专业。
1959年至1961年期间,中国进入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学校采取了一系列办法和措施应对困难。学校精简机构,调整教学进程,开辟中专函授教学,缩减在校学生规模;学校组织党政干部与学生开办农场,发展种植养殖业。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停止招生。
1969年初到1970年初,全国气象大中等专业学校中,仅有成都气象学校尚能担负为全国各级气象部门培训战备人员的任务,形势要求学校恢复教学,重启气象技术干部培训。1969年12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中央气象局与解放军总参谋部气象局合署办公,由解放军总参谋部领导。随后,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指示,成都气象学校建制和业务指导归中央气象局,党政工作由四川省革命委员会领导。学校计划招收1000名学员,学制1年。学校按师级建制,设政治部、训练部和校务部,实行军事化管理。
1978年4月28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同意恢复和增设普通高等学校的通知》,批准各省、市、自治区及部委恢复和增设普通高等学校55所,成都气象学校成为此次首批增设(升格)的普通高等院校之一。在成都气象学校基础上,升格扩建为四年制理工科本科高等院校,定名成都气象学院,实行教育部和中央气象局双重领导,以中央气象局为主;设置气象雷达、气象通讯、高空气象、气象专业,核定在校学生规模1200人,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面向全国招生。至此学校正式进入了高等教育学府的行列。
1999年10月16日,学校在征得四川省教育厅同意后,与中国人民解放军89950部队教导大队签订合作办学协议,选中绵阳29基地作为合作办学基地,共同建立成都气象学院绵阳校区。绵阳校区军地联合办学的五年,学校普通本、专科一年级新生第一学年安排在绵阳校区就读并参加军训,学校(院)与29基地教导大队分别派出优秀教师在绵阳新校区共同开设各主干课程。
四川统计学校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组成部分之一,其缘起于1949年底在重庆建立的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干部训练班;1950年11月,改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业部干部学校,由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部副部长的万里任第一任校长。1953年,改为重庆工业会计统计学校。1954年,学校改由国家统计局领导,更名为重庆统计学校,1958年,学校由四川省计委、统计局管理迁址到成都市光华村,更名为成都计划统计学校。1963年,学校迁至四川省内江市桐梓坝,更名为四川省计划统计学校。
1980年11月,学校重由国家统计局领导,更名为四川统计学校。1999年,学校在成都市龙泉驿区阳光城(同安镇)筹建新校区,2001年,完成新校区建设和学校整体搬迁工作。2000年,学校由四川省管理。
成信发展
2000年7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学院”。9月28日,成都信息工程学院举行揭牌庆典。2001年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四川统计学校整体并入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撤销四川统计学校建制。现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统计学院。2002年9月,学校被教育部、公安部、总政治部确定为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年级学生中施行选拔军队飞行学员的50所高校之一。
2003年,学院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成为火箭军(原第二炮兵)全国第一所签约培养国防生的地方普通高校。国家统计局统计干部培训基地(成都)在学校成立成都军区,并决定从2004年9月起依托学校选拔培养国防生。2007年,学校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2010年,学校成为中国气象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教育部首批61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2012年,学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2015年4月28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同意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函》,正式批准学校更名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2016年,成为四川省首批“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9年12月11日,中国首个人工影响天气联合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局-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人工影响天气联合研究中心在学校成立。
2020年5月12日,学校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6月9日,学校与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共建“中国气象旅游发展研究院”。同期,西部首个校企地5G实验室—成都电信-成都信息工程大学5G实验室、成都芯谷5G应用创新实验室在学校成立。
2021年4月,学校与四川省网络安全相关高校、企业等成立四川省网络空间安全协会。5月26日,中国政府统计研究中心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立。2022年11月25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签订《共建青藏高原气象研究院合作协议》和《联合培养研究生合作协议》。
2023年4月29日,四川省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部署会在成信大召开,成信大作为全国首批、西南地区第一所部省协同试点高校开展第二类第二种地方审核评估试点打样。同月,学校成为全国气象科教融合创新联盟副主任委员单位。6月20日,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与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培训暨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成信大举行。
2023年12月,国家统计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签署共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框架协议,学校成为国家统计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局省共建”高校。2023年12月28日,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双流新型产业学院(成信大芯谷校区)入驻仪式在成都芯谷举行。2024年12月,中国首个“人工影响天气学院”在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立。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3年12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设有19个学院(部、中心),开设招生本科专业53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10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以工学、理学、管理学为主要学科门类,工、理、管、经、文、法、艺多学科协调融合发展,形成了大气科学、信息技术、经济管理三大学科集群。构建了以大气科学为特色,以信息技术为主干和优势的学科体系。学校具有四川省高等学校“双一流”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3个,四川省重点(培育)学科5个,ESI全球前1%学科3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4个,硕士学位交叉学科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1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6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1个。
师资力量
截至2023年12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有教师1600余人,其中博士800余人,高级职称650余人,国家级重要人才计划、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科院百人计划、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省突贡专家等120余人次;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气象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省教学名师10余人,聘请100余名院士、“长江”、杰青等高层次专家为学校兼职教授。本校教师担任校外兼职博士生导师20余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3年12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有37个专业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国家级16个;17个国家级、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其中国家级8个;9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校具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门、精品课程1门,四川省一流本科课程45门、精品课程26门、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0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创新创业示范课程4门、应用型示范课程1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6门。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2个,省级现代产业学院3个。
截至2021年10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0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12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坚持开放办学,是国际CDIO组织正式成员、全国CDIO改革试点组副组长单位和电气组组长单位,与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等40余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签署合作协议,与美国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等国外高校合作建立6个国际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院),在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10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中国重大需求开展科学研究,服务支撑气象、统计、国防等事业发展,具有29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16个市厅级科研平台。
科研成果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多年来研究成果较为丰富,其研制的“多普勒天气雷达信号处理器”,作为核心部件被中国70%以上的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采用;参与“歼7”-“歼10”的航空智能制造执行系统研究,是“为歼10工程作出重要贡献”高校之一;多年来持续完成多型号翼龙无人机地面控制软件研发工作。2014年9月24日起,欧洲中长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正式在业务预报系统中启用中国研发的风云三号B星微波湿度计资料,该成果由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参与研发。2015年,学校自动化学院蒋涛教授研制出了西南首辆无人驾驶车ROR,实现了无人自主驾驶。
2021年,学校参与在陕西举办的全国第十四届运动会开幕式人工消减雨作业方案设计、调整、演练工作,实施开展基于雷达回波的人影作业效果评估分析,保障开幕式的顺利进行。2022年,学校研发的临近预报系统WiNS,提供2022年北京冬奥会气象保障服务,为张家口、延庆两个赛区提供风、温度、降水、能见度、湿度等水平分辨率100米的预报产品,为京津冀赛区提供水平分辨率500米的预报产品。
2023年7月,学校历时三年为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研发的“赛事强天气短临预报系统”,为成都大运会精细化天气预报和服务提供了气象预报产品支撑。该系统集成了多种天气雷达、卫星、地面、廓线观测设备和数值模式产品,提供成都地区及赛事场馆未来0-2小时、分钟级更新的强对流天气监测和预报产品。
截至2023年12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近五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项目230余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8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奖3项。
在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中,学校大气科学学院王式功教授申报的“冬春季四川盆地西南涡活动对大气复合污染影响与机制研究”项目获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资助,资助经费290万元。2018年,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教师张怡华参与完成的科普著作《科学家带您去探险系列丛书》获201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牵头和参与的五个项目立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与防范”重点专项项目,拨款经费4163万元。其中,由学校负责的“龙卷风探测雷达研制及业务化应用研究”项目,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实施以来由该校牵头承担的首个项目。
2021年,学校申报的“工业大数据统计测度理论及应用研究”项目立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这是学校首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22年,由学校参与的“海上多波段云雾观测设备研制及示范应用”项目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重大自然灾害防控与公共安全”重点专项立项。2023年,学校12个项目获2022年度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二等奖7项,三等奖5项。其中,学校牵头申报的“基于风云卫星的空天地一体化气象智能监测关键技术及应用”“四川盆地大气重污染的气象成因与影响机制及应用”“高性能安全监控通信模块关键技术及其应用”3个项目获二等奖,“轨行区防护设备安全状态智能监视报警系统”“面向多时空尺度的山区气象地质灾害预警报系统研究及应用”2个项目获三等奖。
学术资源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报》是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主办的多学科学术刊物,是立足本校、面向国内外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期刊。其创刊于1986年,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电子、电气信息类学科(如电子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信息安全)以及大气科学、环境科学(工程)的最新科研成果、学术论文,同时刊登数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基础研究与工程应用论文。此外,该刊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等数据库收录。
截至2023年12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具有两个图书馆,分别为航空港校区图书馆与龙泉校区图书馆。总面积3.73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196.77万册,电子图书440.9万册、电子期刊90.91万册。图书馆常年订购的中外文纸本期刊800余种。拥有SCI、EV、IEL、ACM、CNKI等中外文二次文献检索、全文数据库等共47个数字文献资源库。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徽志为由校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校名英文缩写CUIT和地球图案组合构成的圆形图案。徽章为印有学校徽志的圆形证章。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校旗为蓝色长方形旗帜,长宽比例为3:2,印有学校徽志及中英文校名。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70周年校庆徽章选取了学校的部分代表元素,例如云、地球、互联网、通信等,再融合“70、校徽、凤首、彩带”等元素,形成了该徽章。“凤首”元素寓意着自信坚定探未来、雄心大志谋发展,“彩带”元素结合凤首上的祥云设计,渲染了热烈、喜庆、隆重、欢乐的校庆氛围;数字1951—2021代表学校发展的时间历程。会徽红黄暖色渐变搭配,色彩醒目明快,呈现出学校欣欣向荣的景象。
精神文化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校训为“成于大气、信达天下”。校训蕴含了“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简称“成信”及谐音“诚信”,同时蕴含了学校由气象学院到信息工程大学的发展。
“成于大气”有两层含义,第一是指学校最初因为大气专业而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第二主要指办学、做人、做事成就于坚定奋斗方向、统观事物大局、把握发展大势的大气精神,成功于蕴含宽广的胸襟、豁达的心境、积极的态度、博大的爱心和厚重的责任的大气品质。
“信达天下”意指以诚取信,以良好的信用和信誉达于天下;其次指学校在信息时代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面向现代化,开拓开放,通达天下。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校风为“爱心、责任、行动”。爱心意指关爱之心是人的基本属性,是社会文明进步的特殊动力。爱心使自己和他人、学校和社会充实、幸福、温馨、和谐。责任意指和谐社会和文明生活的本质体现是责任,强烈而厚重的责任感会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责任是道德建设的基本元素,是自律和他律品质的结合,它基于人的良知、信念、觉悟和制度。行动意指行动胜于一切。从细节做起,求真务实,躬行践履,才能成就宏大的事业。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教风为”爱生、敬业、求实、创新”。
爱生意为教师对“爱心”的具体实现,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中塑造着和谐人格,在追求真理中充满热情和激情。敬业是教师“责任”的体现。要求教师遵从事业的召唤,热爱自己的事业。求实即求真务实,要求教师以实为本,在诚实、朴实、务实和求实中将爱心附诸实施,把敬业落实到行动上。创新是教育事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教师“行动”的精髓。其要求教师用创新的理念和创新思维训练头脑。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学风为“尊师、好学、励志、笃行”。
尊师是学生爱心的体现,也是大学生人格自我塑造的应有之义。好学意在要求学生勤奋好学,是其责任的体现,也是人生发展之必需。励志意为磨炼意志、砥砺志向。笃行即“笃”是专一,是忠实,是坚定;“行”是实践、是行动。要求学生坚定不移和持之以恒的行动和实践。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校歌为《有我担当》,由周激流作词,杨森、张刚作曲。
社团文化
截至2021年12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两个校区具有知心魔术协会、学生三叶草安全技术小组、学生环境保护协会、羽毛球协会、乒乓球社团等91个学生社团,涵盖学术科技、社会公益、文化艺术、创新创业等方面,各学生社团按照按需建立、规范管理、活跃校园文化的原则,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学生社团,在思想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育人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2021年,知心魔术协会、三叶草安全技术小组、环境保护协会荣获成都市百佳学生社团称号,其中学生知心魔术协会荣获最佳社团风采奖。
校区情况
截至2023年12月,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具有航空港、龙泉两个校区,占地面积2000余亩。
航空港校区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航空港校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学府路一段24号。校区内具有六栋教学楼,一、二、四教用于一般课程教学,三教不对学生开放,五教用于计算机课程教学以及物理实验课教学,六教内设专业实验室。校区内还设有两个学生食堂、一个教职工食堂、图书馆、体育馆、篮球场等生活学习场所。校区内具有大气科学学院、资源环境学院、电子工程学院、通信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应用数学学院、光电工程学院、区块链产业学院等学院。
龙泉校区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龙泉校区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阳光城幸福路10号。 校区内具有五栋教学楼,一、二、四教用于一般教学,三教用于开设讲座,五教用于计算机课程教学与自习室。校区设有两个食堂、图书馆、体育场等生活学习场所。校区内设有管理学院、文化艺术学院、统计学院、物流学院等学院。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园环境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位于西部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四川省成都市,从被称为“成都最小大学校园”的气象学院人南校区,到拥有航空港校区、龙泉校区两大本科校区2100亩校园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具有九龙广场、阳光长廊等校园特色景观。
九龙广场
九龙广场以九座盘龙之柱合围而成,雄伟庄严,其延伸出的四条小路可以通往校园里各个方向的建筑,广场是晨读、放松的好去处。
阳光长廊
阳光长廊位于龙泉校区,蜿蜒延伸,长廊内青藤掩映,是宿舍楼前的歇脚处,是篮球场边的观赛台,更适合散步谈天。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6 15:22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