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府志》,
何如伟所著典籍。由举人徐仰廉、秦州州判罗镳等纂;佟世雍、
王元士、章元炜等序;李斯佺跋。流传有八卷,实为三十五卷,除风俗、土产两门合为一卷外,其他均各自为卷,所载三十六门,约合25万字。今存康熙二十五年(1686)纂修本。
历史渊源
纂修背景
此志为奉敕纂修。康熙二十五年(1686),已平定了吴三桂、耿精忠等蕃王之乱,国政日趋安定,便下令编纂各种史书、志书,如《太祖实录》、《三朝圣训》《大清会典》《赋役全书》《大清一统志》等,均次第开修。敕修《大清一统志》即在康熙二十五年(1686),不少省府州厅县志便在这一时期问世。此成都府志也编成于是年,惜未及刊行,迄今仅是抄本流传。此志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修成。纂修此府志时,襄事诸公均未曾见到明天启《新修成都府志》,无论是佟世雍自序,还是成都同知王元士、通判章元炜、成都府茂州知州兼成都县事李斯佺等人的序跋中,只字未提。主要是因为成都在明季“四经兵燹”,一切文献,皆荡然无存了。
历史影响
此志最有价值者,是如实记载了经过明季兵燹之后四川境内所遭受严重破坏,以及清初逐渐得以恢复的情形。例如“十室九空”“百里断炊烟”“昔之繁华城镇,衰为豕薮鹿场”等等。康熙初期鼓励外省农民入川耕种,发展农业生产,恢复四川经济。在筹边门中,对明末清初派兵征剿四川西南各少数民族如藏、彝、苗、羌等部落的史实记述极详细,是研究川中民族关系史的珍贵资料。
内容目录
星野
形胜
山川
建置
沿革
城池
宫室
公署
学校
祠祀
贡赋
帝王
秩官
名宦
科第
人物
孝义
节烈
隐逸
流寓
仙释
风俗
土产
古迹
陵墓
寺观
祥异
僭据
屯田
水利
茶法
盐法
兵制
驿传
筹边
艺文
流传版本
版本一
何如伟所著,成都人,崇祯十二年(1639)举人;佟世雍纂修,辽东正蓝旗人,康熙十九年(1680)成都知府。今存康熙二十五年(1686)纂修本。
版本二
《新修成都府志》(五十八卷),是明冯任修,张世雍等纂的一部著作。
冯任,字重夫,浙江慈溪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丁未科进士。万历四十五年(1617)任成都府知府,崇祯八年(1635)至十一年(1638)任山海巡抚。张世雍,原名世基,四川潼川(今三台)人。崇祯四年(1631)辛未科进士,任刑部主事。
明代纂修成都府志,始于明宣宗宣德初年(1426)。这在明天启《成都府志》中有所提及,冯任撰的《成都府志后序》称:“宣庙初,五羊陈公廷器乃锐为成都府志,亦仅仪禆湛之业。后五十年为成化丙申,襄城李公勉复加纂辑,称全书,而今已放佚不可睹矣。”陈琏,字廷器,广东莞县人,明太祖洪武二十三年(1590)举人,历官河南许州,安徽滁州、江苏扬州等知州,明永乐后期升任四川按察使,正统初(1436)升南京礼部左侍郎。陈琏虽有修志之举,然终未竟其事。留待五十年后,即明宪宗成化十二年(1476),李敏“复加纂辑”。李敏,字公勉,河南襄城县人,明景帝景泰五年(1454)进士,授御史,明宪宗成化年间升任四川布政使,后官至户部尚书。李敏纂修的“成都府志”(原名《四川成都志》二十五卷),虽称为全书,但经过一百四十五年之后,到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时,便已“放佚不可睹”,如今更是片纸无存,莫可稽查了。今可睹者,最早即为明天启初年撰修的府志。
《新修成都府志》是在成化十二年(1476)李敏(字公勉)倡导编修的《四川成都府志》基础上编纂的。开局于泰昌元年(1620),以知府冯任等为总裁,谢寿举、张世雍、杨懋方、李莅等进行补充、完善,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成书,天启元年(1621)刊印。此书张世雍用力最多。全书分四十一门八十目,约75万字。因其是四川布政司首府的志书,所以书首有四川巡按监察御史薛敷政(江苏武进县进士)、四川左布政使,后升为四川总督的朱元燮(朱燮元,字懋和,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以平蜀黔乱而加少保进少师。《明史》卷249有传)、四川按察司副使戴燝(福建长泰县进士)皆为之撰写了序文,书末有冯任后序。朱燮元序言成书原委、体例甚详,其曰:“戊午之祀,不佞自陇移蜀,至则《通书》告成,已盛传矣。次第涉猎,见其纲领具举,伦次得宜,如纪大宗,然序昭序穆,而不详昭穆之玄支也。如纪江汉,然为沱为潜,而不详沱潜之条派也。非不能详,不及详也。是史传之体要也。若乃《成都郡志》,直如四体之有筋骸,然不可不问其详矣。今分类若干目,合帙若于卷,灿然大备。其山川、建置、城阁、祠宇、科目,总之不离省志者十九。至于犹是疆域也,省以总延袤,而此则州邑有编户之相错,徼外有番部之震邻,内顺外严,不可不详也。犹是赋役也,省以总征输,而此则户口几十四万,税粮几四十万,比于诸郡,不翅倍之,民力民脂,不可不详也。犹是水之力,而或勤流凿,或费堤防。犹是盐之力,而开产者十一,待哺者十九,利兴害伏,不可不详也。凡此重申画之条,切畏怀之虑,杜侵渔之衅,昭功令之垂,必不得与民变更者也。至于以名宦列传者,省志三百,郡益以二百有奇。各怀其政教之泽,而共考诸断碣之遗,不如是,无以别仁暴也。以忠节列传者,孝义列传者,贞烈列传者,省以类聚,郡则井而列之,省以旧述,郡则博而传之,不如是,无以修人纪也。以人物列传者,郡益省而三之,以隐逸列传者,郡益省而倍之。尚论者取以传信,好德者举尔所知,不如是,无以大劝戒也。此不得不与时污隆者也。若乃艺文,诏世诸体灿焉,众美绚焉。特于省志一一标录,非成都之豪杰,即其纪言事于成都者也。是书也,罗材于文学,采议于物情,而折衷之于郡伯,良工询苦心矣。余考记载,常璩作《华阳志》,自先汉至晋初四百岁,而士女可书者得四百人。后自晋初至周显德凡七百岁,而寥寥无称。其他湮没,亦复称是。岂前后文献,顿尔悬殊,祇无作者,遂成旦昼!有志之士,安得不熙不失乐生之心,殆为第一义。善乎,罗琛之言曰:”床上有百钱布被,甑中有数升麦飰。苏张巧说于前,韩白按剑于后,将不能一夫为盗,况贪乱乎!“今之郡守,即古之节度安抚,以水鉴者一面,以人鉴者千古。得是编而存之,前车具在,劝戒炯如,殆守作志之深心哉!余不佞,特为表而出之。”
全志编撰体例为:卷一舆图、凡例,卷二成都纪、分野、山川志、疆域志,卷三风俗志、建置志、学校、城郭、公署、祠庙、宫室、关梁、寺观、陵墓、古迹,卷四赋役志,卷五食货志,卷六水利志、盐法志、驿传、仓巡杂署,卷七官职沿革表,卷八属官守表,卷九属官守表,卷十至卷十二官守列传,卷十三科第表,卷十四至卷十五岁贡表,卷十六至卷二十二人物列传,卷二十三忠节列传,卷二十四孝义列传,卷二十五侨寓列传,卷二十六隐逸列传,卷二十七至卷二十八贞节列传,卷二十九仙释列传,卷三十至卷五十八艺文志。
此志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一种成都府志。其资料来源,除水利资料为各县提供外,多因袭前人,并参考其他杂史、杂著,陈陈相因,无甚新意。“凡例”首条便称:“成都旧志,今总无考。因旁搜史传,合郡县之散见者,博采而编辑之。”虽未明言,但从全志的内容来看,较多的则是来自明正德、嘉靖、万历等朝纂修的《四川总志》。其中以人物和艺文两门所占比重较大。职官、科举、人物共二十三卷;而艺文则多达二十九卷,几乎占全书的一半。艺文大多取自杨慎等《全蜀艺文志》和杜应芳《续补全艺蜀文志》。舆地部分篇幅虽然不算很大,但对于明代以前成都府所属各州县之山川疆域、城池关津、古迹名胜、风俗民情等记载颇详。而明代成都府所辖地域较广,共领六州二十六县,为清代建制的二倍以上。这对于研究成都古代地域之沿革变迁、名迹风物极有史料价值。
存天启元年(1621)原刻本,藏美国国会图书馆,国内仅有传抄本。
学术研究
此志由何如伟与郡举人徐仰廉,及秦州州判罗镳等纂成。有佟世雍、王元士、章元炜等序,李斯佺跋。其书总目作八卷,实为三十五卷。除风俗、土产两门合为一卷外,其他均各自为卷。体例分,三十六门,约25万字。各门类所记,较天启旧志简略,尤以艺文为最,凡旧志所载者皆不复录,仅辑录清初四川、成都府主要官员对于重建、新修各署衙、学校,书院,寺观、祖庙之记叙,且只十余篇约万余字。卷前有府舆图,府城方形,四门,府治居于中,东为成都县,西为华阳县。按此志修时,成都府领县二十四,而华阳已并入成都,而府舆图仍列华阳、成都为二,疑此图系描绘于旧志。《沿革》谓:“成都古为蜀国,周武王伐纣,蜀舆焉,秦惠王置蜀郡。迄汉又分置广汉郡,武帝时改置益州,晋武帝始改名成都,宋、齐因之。隋复为益州,唐天宝初又改为成都;明皇迁蜀,曾称南京。五代时为王氏孟氏割据,宋复其地,置成都府,元、明、清因之。”卷二十六僭据,列蚕丛氏、杜氏、王氏、孟氏、巴国诸篇,卷二十四筹边,末附蜀难纪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