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木偶戏形成于唐代是一种由演员在幕后操纵木制玩偶进行表演的传统戏剧剧种,历代艺人智慧和实践的结晶。成都木偶戏在继承“川派”木偶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地方戏曲、民间歌舞等姊妹艺术的表演技法,广采南北各派木偶艺术之精华为己所用,形成了“阿睹传神”的成都木偶。
简介
成都木偶戏形成于唐代,此后遍及城乡。木偶戏源于古代先民们祭祀时的舞蹈,至今
四川边远地区时常可见的传统
傩戏,或可视为木偶戏的原始形态。艺人通过操纵手中的木偶来表演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最终成为传统戏剧的一种形式。
成都的木偶戏又分
大木偶、中型木偶、精木偶(小木偶)和被单戏几种。
大木偶长约1.4米,重约5公斤。虽然体积较大,但动作灵活,表情丰富。可以根据剧情的要求和故事的发展,做出穿衣、点火、喝茶、叩首、舞刀等高难度动作。表演时可与“人偶”(由幼童扮演)同台竞技,形成以假乱真的艺术效果,在传统剧目《盗仙草》和《
玉莲花》中,均有出色的表演。
中型木偶体积比大木偶略小,善于形体变化和表现故事情节。
精木偶又称小木偶,偶长40厘米。虽然小巧玲珑,却动作精确、文武兼备、灵活自如。一些细小的人物动作,如舞水袖、抖髯口、拿扇子等都能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是深受儿童和普通观众喜爱的剧种。
以上三种木偶戏均是在舞台上表演,舞台背后根据故事布置不同的背景画,使木偶表演更加生动传神。被单戏则是木偶戏中比较简单的形式,通常在街头巷尾就可搭台演出,因其布景和道剧仅需一床被单即可完成,故称“被单戏”。
历史
四川成都的木偶戏经唐、宋、元、明几代传递下来。当时的木偶叫精木偶,长约0.3米,短小精悍,操作方便。上演的剧目如《引凤楼》、《金山寺》、《群仙会》等皆为川剧传统剧目。班社有祥瑞班、瑞乐班、字均班、荣华班等,多在各种神会、庙会及茶馆、院坝等地演出。30年代木偶戏逐渐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木偶戏得到重视,组建了专业的木偶皮影剧院。成都木偶有大中小杖头木偶、布袋木偶和手掌木偶。清
乾隆年间(1736-1795年)川剧形成后,木偶戏吸收其唱腔,剧目和一整套表演程式,并刻意模仿,一度木偶戏的数量大大超过了川剧班。晚清时期,成都的木偶戏极为繁盛。木偶制作精细,造型美观,已采用化工原料和纸型塑造。木偶的手签子在衣服之外,称为;外支棒;的杖头木偶,其代表剧目有传统戏《
人间好》、《小放牛》、《沉香救母》、《孙悟空三调芭蕉扇》。建国以后,成都木偶戏的专业院团主要是成都木偶皮影剧团,云集了一批技艺精湛的木偶表演艺术家,并通过专业化的方式培养木偶表演人才。现代戏有《老公公种红苕》、《刘文学》、《雷锋参军》等。
成都木偶以造型精美、表演细腻、音乐委婉而见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成都木偶在继承“川派”木偶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地方戏曲、民间歌舞等姊妹艺术的表演技法,广采南北各派木偶艺术之精华为己所用,形成了“阿睹传神”的成都木偶,独创了木偶变脸、
吐火、摘花、转帕、长绸、耍帽翅、翎子功等绝技,从而形成了华丽、优美、细腻、古朴的艺术风格,以其技艺精湛、剧目丰富、历史悠久而享誉海内外。
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专题报道中国成都木偶为“中国一绝”。
在四川唐代邛窑中,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木偶面具,一件唐代陶制武士傀儡头和一件唐代陶制猪形傀儡头,说明成都的木偶戏的确具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知道,木偶戏也叫傀儡戏,这两件木偶面具均高4.5厘米,为了方便套在指头上演木偶戏,制陶工人把面具做成空心,其中武士面具脸部两边的小孔,则是作穿绳套指之用的。看得出,这两件唐代木偶面具是当时表演被单戏时使用的。
成都木偶曾先后应邀到德国、
荷兰、瑞典、
泰国、
日本等国访问演出,受到好评和欢迎。近几年来,成都木偶戏还开通“校园直通车”,为农村孩子们表演精彩的木偶节目。在梦幻般的舞台上,一个个木偶塑造的人物灵活自如地述说着故事,把观众带入亦真亦幻的艺术境界中。
艺术形式及特点
“刻木为偶,以偶做戏”。木偶戏是一种独立的戏剧艺术形式,这种戏剧形式在世界上相当风行,相当普及,可以说是个国际性的剧种。构成这种艺术形式的第一要素是它具有造型艺术的属性,它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立体的形象;第二个要素是它具有操纵艺术的属性,操纵就是戏弄。宋代理学家朱熹在《谕俗文》中提到搬演木偶戏的活动时,用了“装弄傀儡”这个词,“装”指的是第一要素造型艺术,“弄”指的是第二要素操纵艺术,傀儡是肯定要有操纵者,离开了操纵就做不成戏。操纵木偶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艺术,中国木偶就是以技巧性高而闻名于世的。
现状
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直接来源,是承载
中华民族精神和人类社会文明的重要载体。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木偶艺术这一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正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艺术和技艺的生存土壤逐渐丧失,木偶艺术团体越来越少,老艺人相继去世,形成断代。大量传统剧目流失,表演及雕刻技艺失传。成都市木偶皮影剧团作为西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木偶皮影团体同样面临严峻的形势,因受演出场所等因素的限制,难以形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因演出不景气导致演员待遇低、个人收入不平衡、队伍不稳定,直接造成木偶后继人才严重缺乏。
名家作品
相关报道
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成都木偶戏
为了迎接第21届国际木偶节和世界各国来宾,由成都市艺术剧院木偶皮影剧团特别精心打造的《马可·波罗与大熊猫》这台独具成都特色的木偶大戏,今天在西南剧场隆重首演。
“这次亮相的木偶大戏,从2011年就开始精心制作,融入了许多艺术家的智慧,是一台别具艺术特色的原创木偶大戏,充分表现了成都与世界的融合。”据成都艺术剧院木偶皮影剧团团长车尔宁介绍,该剧由序幕、尾声和四个主体部分组成,并首次将木偶、皮影与人偶等其他木偶表演形式同时融入剧情,开了木偶剧的先河。
展现成都风土人情中外故事完美结合
该剧讲述了马可·波罗来到中国游历成都的传奇故事,并通过他的视角再现了成都的人文风情和山川美景:马可·波罗在成都青羊宫庙会上,邂逅了被坏人抢来表演赚钱的大熊猫阿宝。在马可·波罗和他的中国朋友们的帮助下,宁宁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西岭雪山。
该剧通过马可·波罗的亲身经历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善良、成都人的热情好客以及吃苦耐劳的美德和一一展示了成都淳和朴实的风土人情。据记者了解,这是成都木偶在艺术创新上的大胆探索,也是中外故事的完美结合,开创了当代木偶在艺术领域方面最大包容的新篇章。
皮影木偶同台“飙戏”表现形式独到创新
“该剧最大特色,是皮影与木偶等有机结合,既保持了传统木偶的本体风格,在表现形式上又有独到创新,使这台鲜亮的木偶剧突破了传统单一的表现模式,吸收了其他舞台艺术的表演手法,呈现出与众不同的舞台美景,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木偶皮影剧团团长车尔宁说。
他表示,木偶特技的巧妙契合,与剧情起伏融为一体,新颖别致又精彩不断,不是为了炫耀其特技而硬要加上特技。他说:“木偶变脸、吐火、抛接手帕、转碟等许多高难技巧,融汇了杂技和舞蹈元素,自然流畅。在表现形式上采用了大木偶、中木偶以及精木偶,根据剧情需要而演绎不同的角色,精木偶是成都最有特色的小木偶,在剧中如同小精灵。”
车尔宁强调:“还有皮影、布袋、人偶等栩栩如生的众生形象,吸纳了众家之长,紧密为该剧服务,打破了传统木偶在一台戏中的单调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该剧在诸多创新上的成功探索。”
中西音乐贯穿始终民乐歌剧完美结合
记者在演出现场发现,《马可·波罗与大熊猫》在音乐创作上,以中国民间音乐“太阳出来喜洋洋”开始,以久经传唱的经典音乐“我的太阳”结束,中西音乐的基调贯穿该剧始终。“我的太阳”似乎就是马可·波罗的身份说明,而“太阳出来喜洋洋”,俨然就是熊猫阿宝的精神元素。
“本来是两种不同风格的音乐,经过音乐家的巧妙处理,在这里却完美融合成一个整体。观众不仅在优美的旋律中感知到中国民族风味的强烈色彩,同时也聆听到气势磅礴的来自异域风味的‘我的太阳’。”
据木偶皮影剧团团长车尔宁介绍,该剧在音乐创作上的特点就是“跨界音乐”的结合:“具体说,就是在音乐创作上大胆突破,但又不是全盘照搬,有元素、有发展,还有最可贵的创新。”
据悉,《马可·波罗与大熊猫》大型木偶剧在国际木偶节展演结束后,还将赴宁波参加由文化部主办的第七届全国儿童剧优秀剧目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