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带镇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下辖镇
洛带镇,隶属于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位于成都市东郊,面积42.65平方千米,户籍人口29408人(2018年),下辖6个村、4个社区(2019年)。
建置沿革
秦灭蜀置蜀郡,洛带属成都县管辖。从至唐初,洛带为驿道上的重要驿站。
相传洛带在三国时就已有街,名“万福街”;后诸葛亮兴市,更名为“万景街”。
唐贞观十七年(643年),分成都县东置蜀县,洛带属蜀县。唐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分蜀县广都置东阳县,洛带隶属东阳县。
北宋皇祜年间(1049年-1054年)的《圣母堂记》里,称“洛带”为镇。北宋熙宁七年(1074年)张溥所撰《灵泉县瑞应院祈雨记》有载:“府之邑灵泉,而邑之镇日洛带”;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编发的全国性地理志书《元丰九域志》(卷七)明确记载成都府灵泉县辖:“一十五乡,洛带、王店、小东阳三镇”。
明洪武六年(1373年),洛带隶属简阳县。明末清初时期,移民运动和“湖广填四川”的历史使来自于异乡的客家人在四川洛带生根。
1955年,定名为洛带区。
1976年,洛带划归成都市龙泉驿区。
行政区划
洛带镇辖3个居委会4个村委会,洛带镇人民政府驻府兴街132号。
(一)居民委员会(3)
·八角井社区·老街社区·长安街社区
(二)村民委员会(4)
·柏杨村·岐山村·宝胜村·松桥村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洛带镇,位于成都市东郊,西距成都市区18千米,南距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11千米,距离成渝高速阳光城入口3千米、双流国际机场43千米,北距洪安火车站6千米,面积42.65平方千米。
气候
洛带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17℃,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水质、空气均达国家标准。
自然资源
洛带镇林地面积22491亩,林地覆盖率35.33%(丘陵地区林地覆盖率55.6%),绿化率99.6%,退耕还林2222.4亩。
人口
2019年,洛带镇户籍人口29408人。
经济
洛带镇是国、省、市重要文化旅游城镇,支柱产业是特色文旅产业,年均游客量保持在600万人次以上,“十二五”期间实现文旅产业收入55亿元。2015年,洛带镇GDP突破25亿元,文旅产业收入实现11亿元,城镇综合实力位于四川省乡镇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百强乡镇第八位,文旅产业综合实力位列四川省前茅。
2016年,洛带镇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6.6亿元,景区接待游客528.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5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35849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24334元。
2024年正月初一,洛带古镇游客量突破15万人次。
交通运输
洛带镇距离成渝高速阳光城入口3千米、双流国际机场43千米,北距洪安火车站6千米。成洛路、成环路东西南北贯穿洛带镇,是成赵公路、成洪公路、洛黄公路三路交汇处。
历史文化
得名
相传洛带在三国时就已有街,名“万福街”。后诸葛亮兴市,更名为“万景街”。“洛带”原作“落带”,其得名有两个来源:其一,传为三国时蜀太子刘禅在镇上玩耍,为捉鲤鱼而不慎将玉带掉入镇上一口八角井中而得名“落带”;其二,因此地有一“天落之水状如玉带”之河,故称“落带”。后逐渐简化约定俗成为“洛带”。“洛带”之名最早见于唐末五代人杜光庭《神仙感遇记》所载“成都洛带人牟羽矣”,说明“洛带”之名成于唐末以前。
客家文化
洛带镇是西部客家第一镇,常住客家人口达95%以上,是中国西部最大的客家古镇,是四川客家聚集区的典型代表。明末清初,来自于异乡的客家人在洛带生了根,经历数百年的繁衍生息,形成了独特的客家风俗文化,洛带古镇保存着较完整的客家文化,古镇及周围的乡民多为广东移民的后裔,走入其间能感受到浓郁的客家传统。客家文化是洛带的独特印记,是洛带古镇的灵魂与根基,为洛带经济发展起着牵引带动、核心支撑作用。因此洛带镇又被世人称之为“世界的洛带、永远的客家”,洛带作为世界客属第20届恳亲大会的核心分会场之一,确定了洛带镇在世界的客家文化地位。镇内拥有超过50万平方米的明清客家建筑群、105处不可移动文物、26个文化展馆和祠堂,以及13项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客家方言
洛带镇方言为客家话,洛带人称其所讲客家方言为“土广东话”,与客家方言标准音广东梅州话一致。
非物质文化遗产
洛带古镇有客家龙舞和客家婚俗、客家水龙节、东山客家话以及客家祭祖仪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
客家龙舞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洛带素有舞水龙祈雨的传统,拥有男子龙、女子龙、娃娃龙等几支专业水龙队伍。
洛带的客家龙舞以“刘家龙”为代表,其名得于参加舞龙的都是江西籍客家人中的刘氏家族人。刘氏家族人在洛带镇已经居住了14代300余年之久,刘家吉庆节日在古镇舞龙,也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刘家龙舞直接从中国古代龙舞发展而来,历史悠久,家族内部传承且一直没有中断,因此保存了较多的中国古代舞龙最原始的程序和古朴的仪式。
客家水龙节是第五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客家水龙节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民俗活动。古时,客家人即在每年夏季以舞水龙祈求雨水和丰收,相沿成习,后随“湖广填四川”带到洛带,并逐渐演变成今日的“客家水龙节”。洛带“客家水龙节”自2001年举办以来,有着300余年历史的“刘家龙”,也在最初两支男子龙队基础上,逐步增加了女子龙队、娃娃龙队和板凳龙队。
洛带的客家龙舞以“刘家龙”为代表,其名得于参加舞龙的都是江西籍客家人中的刘氏家族人。水龙九节,夏日伏旱,舞水龙是为祈雨。舞龙者皆赤裸上身,只穿一条短裤,上下腾挪;观赏者用水枪、水盆泼射龙,前后追堵。客家人以水为财,泼得越湿,人越旺财,舞者和观者攻防进退,刘家龙也成为客家文化中具吸引力的一项活动。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洛带镇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大会馆”等明清客家建筑群50余万平方米,四川客家家风馆等各类客家展馆祠堂50余个。
洛带会馆(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川北会馆)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一部浓缩了的客家移民史,极具历史、建筑、文化、科学价值,体现了移民文化的丰富、演绎了古典建筑的多彩。
广东会馆又称南华宫,由入川广东籍移民捐资修建,承袭了客家人的古老建筑风格,是全国保存较完好、规模较宏大的会馆之一。
湖广会馆稳重厚道,是湖广籍移民捐资修建,由牌坊、戏台、耳楼、中后殿和左右厢房构成,较完整地反映了湖广移民的艰苦创业和社会生活,馆内设有四川客家博物馆,常年免费举办“中国西部客家民俗文物展”,陈列其中的400余件客家文物、民俗民物以及红色革命成果展示等实物或图片,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川北会馆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原址位于成都市卧龙桥街,1998年迁建至洛带镇正兴村,为旅蓉川北籍商贾聚会联络据点,现仅存大殿、戏台,戏台为二层,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构架、雕花门窗,顶饰藻井。迁建后的川北会馆占地约3330平方米,四合院布局,由山门、戏楼、正殿和庭院组成。山门、戏楼房顶为歇山式,正殿为穿逗式架梁,单檐歇山式屋顶,筒瓦覆盖。建筑部位的木雕、石雕刻技精美,为典型的川西神庙建筑风格。
江西会馆位于洛带镇江西馆街,原名“万寿宫”,座北向南,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由江西籍客家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捐资兴建,供奉赣南乡贤神祗“许真君”,为清代填川江西人联络据点。江西会馆为四合院布局,主体建筑由大戏台、民居府、牌坊、前中后三殿及一个小戏台构成。江西会馆在整体布局和建筑美学方面都颇有价值,在中后殿之间的天井里还有小戏台,为四川会馆中独有。
古树
三峨山上有红豆木、古柏、松树、桂花、香樟等树种树龄大多在二、三百年以上。其中10余株红豆树最珍贵,据传是客家先民清初入川时从广东带来的红豆种,在洛带镇播种,是客家先民念念不忘原乡的历史见证和寄托相思的象征物。
风景名胜
洛带镇内的洛带古镇景区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洛带古镇是成都近郊保存最为完整的客家古镇,有“天下客家第一镇”的美誉。洛带景区主要包括洛带古镇核心保护区、金龙湖景区、宝胜原生态客家村三部分,古镇内千年老街、客家民居保存完好,老街呈“一街七巷子”格局,空间变化丰富;街道两边商铺林立,属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一街”由上街和下街组成,宽约8米,长约1200米,东高西低,石板镶嵌;街衢两边纵横交错着的“七巷”分别为北巷子、凤仪巷、槐树巷、江西会馆巷、柴市巷、马槽堰巷和糠市巷。镇内尤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带会馆(广东会馆、江西会馆、湖广会馆、川北会馆)和客家博物馆、客家公园最为出名,是中国古代建筑“大观园”中的一支奇葩,总面积达20000余平方米。
荣誉称号
2021年8月,入选“天府旅游名镇”公示名单。
参考资料
洛带古镇.龙泉驿区人民政府官网.
龙泉驿区-洛带镇.国家统计局.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31 17:42
目录
概述
建置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