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导师
职业
人的成长始终是以传帮带的形式进行,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人都需要外在力量予以引导、帮助,才能最为有效地激发内在的潜能,也才能保证所走的路径向着代表着希望和成功的方向延伸。
导师基本定义
导师一词最早源自希腊语(Hierophant),指古希腊埃勒夫西斯秘密宗教仪式的主祭司,主要工作是神秘宗教庆典中呈上圣物,并对初入教者解释秘义。从其缘起上来看,导师象征着具有相当的知识和智慧,是知识和道德的传播者,是诊疗人世伤痛的行医人。
在教育领域,导师制实际上是一种由来已久的教育制度,与学分制、班建制同为三大教育模式。早在十九世纪,牛津大学就实行了导师制,其最大特点是师生关系密切。导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还要指导他们的生活。近年来,国内各高校都在探索研究生教育以外的高等教育也能建立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制度——导师制,除了从事教学科研以外,导师要将对学生进行思想、学习、科研、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作为其工作的另一部分,以更好地贯彻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现代教育理念,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
导师发展领域
除了教育机构内的导师,在职业发展领域中导师也开始逐步发展,如创业导师职业导师等。
创业导师的主要责任和使命是指导有创业意愿的青年创办自己的企业,提供专业技术咨询,教授经营、管理经验,培养他们的自信,帮助青年进入工商网络,取得创业成功,并带动更多的人就业。
而有些企业建立了“职业导师”制度,其目的是要建立一种在职管理人才开发的良好机制,让新员工或者职位较低的员工,以一对一的方式向管理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或者高位者进行学习,从而帮助新员工做好职业规划,进一步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
可以看到,不管是在什么领域,导师都不是单纯的知识或技能的传授者,更重要的在于,他们是学徒成长发展的指导者。
导师应运而生
从人生中第一个老师——父母身上,人获得对世界、对自我的最初感知,形成基本的性格特征和人生观、价值观;从学校里的各位老师身上,汲取各类知识,习得思维方式,并发掘出自己的优势和职业兴趣;进入职场后,身边的朋友和事业伙伴则教会人们如何待人接物,以社会人的形象在事业上扬帆起航。
但是,这样的外在力量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甚至是偶然性。之所以说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其日后能否成才影响巨大,原因就在于环境往往决定了你可以获得的资源数量和质量。而实际上,人在任何一方面的成长和发展都需要专精而深入的培育,这就要求外来的指导力量必须是某领域中的专家,且需具备稳定性、系统性和示范性。因此,导师便应运而生。
成长导师现状
从中国已有的导师分布来看,渐成体系的导师制都是在个人发展的高级阶段,即集中在即将进入社会和步入职场以后。而对于处于初等教育阶段的孩子成长关键期,竟然没有导师予以关注。
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孩子的教育向来提倡以综合素质为主,长期发展为重。因此,以培养学生全方位发展为目的的理论和最佳实践都得到了蓬勃发展,针对中小学时期的“成长导师”的概念由此而生。
孩子的成长具有可变性和易受环境影响的特质,尤其在成长初期,他所接收到的信息、观念,所接触到的行为方式、人物形象,会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他自身的各方面习惯,从而影响到他的价值观、人生观。父母和老师能够提供给孩子指导,但这样的指导往往是单一维度、难以成体系的。与学校教育中的老师相区别的是,成长导师通常与孩子进行全方位的交流、整体性的引导,不但推动其学习提高,还注重协助其形成完整的人格,获得人生的成长 。
成长导师要求
成长导师和学生之间需要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而导师制从本质上规定了导师具有“育人”的责任,首先就要求导师自身必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可以效仿的榜样,是其成长的标杆,更是其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放眼四海,这样的人就应当是了解当前教育体制,并从其中脱颖而出。只有成长导师们才了解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会遇到怎样的类似问题、并如何最为有效的解决;只有他们才明白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孩子应当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以助其决胜未来;也只有他们才能把握时代命脉,为孩子制定出适合他们而又顺应社会发展方向的人生规划。
教育教学事业是一种“志业”与“命业”,它需要生命全力以赴的投入与创造。在国内或海外的各界在其专业领域创造价值的同时,有理由也有必要回归到教育,需要为下一代中国人的成长乃至中国的崛起,做出他人难以代替和复制的贡献。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19 14:42
目录
概述
导师基本定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