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初期是从战争爆发到完成第一步战略任务的一段时间。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
九·一八事变。
蒋介石下令“绝对不抵抗”,东北军一枪未发,即让出沈阳城。日军得寸进尺,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日本强占东北后,中国人民就开始了武装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但在1937年
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前,未能形成全国性的民族战争。从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到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是战略防御阶段。即是战争初期, 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抗战的序幕。当时,日本侵略者把国民党作为主要作战对象,所以由国民党军担负的
正面战场是抗击日军进攻的主要战场。在全国抗战初期,国民党表现了一定的抗日积极性,先后进行了平津会战、
淞沪会战、
忻口会战、
徐州会战、
太原会战、
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取得了
台儿庄战役的胜利,阻滞了日军的推进,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企图。但是,由于国民党在政治上实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在军事上则采取单纯防御的战略方针,所以,尽管国民党军队的许多官兵对日军的进攻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正面战场的战局仍非常不利,先后丢失了华北、华中的大片领土,国民政府亦迁都重庆。
从战争爆发到完成第一步战略任务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交战双方的战略指导思想、战争准备程度、初期的战略目的以及战争爆发的方式。在这段时间里,进攻一方多以预先展开的主力,向对方实施突然袭击,力求初期取得决定性胜利;防御一方往往在被动形势下,采取紧急措施,抗击对方的突袭,以求稳住战局,为尔后作战创造有利条件。与此同时,交战国迅速转入战时状态,动员各自的力量进行战争,并积极开展外交活动,以创造有利于本国的国际条件。
19世纪末20世纪初,武器装备、铁路运输和通信技术迅速发展,军队的动员扩编和战略展开大为加快,战争的突然性和规模增大,战争初期的作战对整个战争进程的影响也相应增大,从而引起各国军事家的重视。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争初期一般指各交战国从正式宣战到军队完成战略展开,主力开始投入交战这一段时间。各交战国为了争取时间,先敌完成战略展开,往往在战前就开始动员和准备工作,战斗行动日趋积极。这样,使从宣战到主力开始投入交战的时间,比以往大为缩短,军队作战行动的比重有了增加。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初期出现一些新的特点:进攻一方在战前就完成了
战争准备和战略展开,采取不宣而战、突然袭击的方式发动战争,一开始就使用主力寻求战略决战,企图达到初期决胜的目的;而防御一方多因准备不足,在对方突然袭击下,仓促应战,形成战争初期严重的被动和失利局面。在现代条件下,由于武器装备的迅速发展,军队的作战能力和机动性大大提高,战争初期的作战更加激烈复杂,其结果将对整个战争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各国对战争初期都极为重视。苏军认为,未来战争从一开始就将是十分激烈的,而初期战役可能对整个战争进程发生决定性影响。因此国家在平时须保持强大的军队,作好战争准备,以便战争一开始就能对敌国实施战略突袭,并在主要方向上,集中优势兵力,使用大量坦克机械化部队,在空降兵配合下,实施宽正面、高速度、大纵深的连续突击,一举使对方的防御体系陷于瘫痪,摧毁其抵抗意志和支持战争的能力,并力求达到初期决胜的目的。美军认为,战争初期具有重要意义。一场战争的结局,可能取决于初战的成败,为此,要求首先准备打赢一场战争的第一仗。强调平时做好充分的实战准备,提高远程机动和快速反应能力,以便一旦威慑失灵,能够及时作出反应,立即投入战斗。
中国是
社会主义国家,为了防备侵略者的突然袭击,平时须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根据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和现代战争的特点,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全面提高军队的战备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在战争初期,首要的是抗住战争发动者的战略突袭,最大限度地保存有生力量和战争潜力;充分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灵活运用各种作战形式和战法,大量杀伤、消耗敌人,制止其长驱直入,掩护国家迅速转入战时体制,初步稳定战局,粉碎敌人初期决胜的企图,迫敌进行持久作战,为最后战胜侵略者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