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和人》 是作家
王火创作的长篇小说,1987年—1992年出版分为三部出版,1993年首次结集出版。
内容简介
《战争和人》以国民党上层官员、法学权威童霜威及其儿子童家霆的家庭变故和人生遭际为主线,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南半个中国的全景画卷。童霜威战前曾因官场失意而牢骚满腹,自命清高又难免随波逐流,但在抗日还是投敌的关键时刻,却以他骨子里的民族气节,拒绝了各方势力卑劣的笼络与威逼。八年烽烟中,他携子童家霆避难南陵、宦游武汉,亡命香港、隐居上海、辗转重庆,见识了各阶层人士的生活百态。他由消极避难、保持名节到鄙弃国民党独裁统治、投入民主运动的行列。同时,成长为青年的童家霆,也在时代风云的锻造下义无反顾地投身光明。
作品目录
成书过程
早在1950年,王火便利用节假日和晚上进行该书的写作了,调到北京后,更是利用所有的业余时间来写,他甚至强制性地把腿拴在桌旁,长期除上班外,每天写作十小时以上。1961年在山东临沂,终于完成了120万字的初稿并寄给了出版社。几个月后接到出版社的通知,让去面谈小说的修改,出版社认为这部长篇是:“百花园中一朵独特的鲜花。”修改好的书稿又寄去北京,这时,因《刘志丹》一书,各出版社均已接到“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是一大发明”的最高指示。都在检查已出版的书籍,长篇小说已停止出版。再后“文化大革命”,这部书稿竟成了“文艺黑线的产物”,成为了“为国民党树碑立传的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大毒草”。书稿被拿去展览,王火被批斗无数次,甚至被夜审、活埋过,直到1972年才得到解放,但数十年的心血书稿已化为灰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尚在山东工作的王火突然收到一封中国青年出版社的挂号信,热情地索要当年的小说稿。王火不无遗憾地回信告知:书稿已不在了。不久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又给王火写信,鼓励他重新把这本书写出来。
这时的王火已55岁了,又经过“文化大革命”那一番心理和生理的摧残,且患有高血压,精神已大不如前。但王火从头开始写了。终于,第一部出版了,第二部和第三部是在四川写成的。1989年、1992年,第二部、第三部相继出版,1993年,三部曲以《战争和人》为总名结成一套出版。
人物介绍
童霜威
主人翁童霜威,尽管是一个国民党司法行政部的秘书长、一个政府的高级官员,但他毕竟不是一个能够左右或直接影响国民党统治集团决策的人物,就其思想倾向来讲,也不算是什么先进分子、左倾分子。他绝不附逆,不愿当汉奸,或与敌伪分子有何联系,卖国求荣或贪享富贵,也对国民党某些人士不择手段竞相勾结敌伪,流窜在香港、沦陷的上海、大后方的陪都——重庆之间的形形色色丑恶现象感到憎恶,而终于奔向重庆,却也不得重用,而郁闷满怀。这恰好似一个“中间人物”。
柳苇
童霜威的前妻,和童霜威因为爱情而结合,但是早已牺牲。童霜威经常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尤其是在身处困境和面临选择时,总是看到她那“美丽的眼睛”,听到她那“动人的箫声”。在他的心目中, “她纯洁得像一片雪花,像一泓清泉,像一片芳草”,如“秋瑾式的巾帼英雄”不断召唤他前进。
方丽清
童霜威的后妻,和童霜威因为钱财而结合,童霜威虽然曾经“欣赏她的外形美”,但是在抗战期间的颠沛流离和蛰居囚禁中,方丽清不但在经济上卡压他,在生活上刁难他,在婚姻上背叛他,而且在政治上逼迫他叛国投敌,因此他才更“厌恶她的心地丑恶,同她的分手有一种甩掉重负的轻松感”。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在《战争和人》里,童霜威与叶秋萍的不即不离,与江怀南的不清不白,与管仲辉的分分合合等,都有十分深刻的表现。作品正是通过多种复杂的政治关系、政治斗争的描写,反映出那一场战争及决定那一场战争胜负及进程变化发展的多种极其复杂的因素,显示出了作品的深刻性。由此可见,小说与政治存在着血肉联系,尤其是史诗性的长篇小说,都具有程度深浅、分量厚薄不同的政治内容。从这种政治中反映人们的政治主张与实践,亦即人们的命运,也就是人物的命运、家族的命运、民族的命运、阶级的命运。这种命运受到政治的制约,所以,写出政治的深刻性,即是写出了人物命运的深刻性。
该书更深刻的地方,是它所昭示的八年抗战,不但写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失败,也写出了蒋介石国民党在抗战中实行法西斯特务统治,并指出这一逆潮流而动是必然会被人民唾弃的。
艺术特色
小说的写法非常独特,它是从“反面切入”,既写反面”也写“正面”。有人“正面文章反面做”,这是“反面文章正面做”。看来,作者对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拿握是非常好的。作者虽正面写了蒋控区和沦陷区,并未正面大写解放区,但实际却时刻注意全面反映抗战,着重写了中国共产党对抗战的领导及其伟大作用。正因如此,该书一开始,从西安事变写起,面不是从别的地方写起,这就充分体现了作者的用心。
在《战争和人》中,贯穿的线索只有一个,就是主要人物童霜威的经历及其伴随身边的儿子童家霆的经历。看似单线平图,实则随着童氏父子的经历,每到一地,作者必定充分施展他的笔墨,把那个地方的环境、情势、社会矛盾、人际关系以及习俗风尚、自然景观写足写透,把同童氏父子发生关连的人物行状和性格特征写足写透,把童霜威的内心冲突写足写透。到了另一个地方,又是同样地不惜笔力把方方面面写足写透。犹如引领读者认识一个大森林,是让读者在一片一片的树木中看足看透,然后移步到另一片林木之中。作者不轻易放过每一个到手的描写领域,必得写到淋漓尽致、给人深刻印象而后止。即使是短暂的流离逃难,也适当地层开笔墨,写得足实。由南京避居南陵时夜行船上跟见耳闻的江南风物、水声橹声,逃难香港路遇敌机轰炸的紧张和金娣的惨死,都是很好的例证。河南天灾人祸的描写堪称触目惊心;至界首,则又是一番景象。那个当年贪污受罚的法官褚之班,在这里混个闲差却从难民中娶妾买婢,舒适地活着,活得滋润。他对童氏父子的接待不乏故交情味,几分亲切,几分自得,其灵魂的卑琐却跃然纸上。小说的结构可以是“随意”、“随便”、“漫不经心”的,即通常所谓的散文式结构。这在短篇和某些中篇里不为鲜见,用于长篇小说、尤其是多部卷长篇小说则难免失之于散漫无际。《战争和人》讲究结构的完整性,因此,当作品中把各个地域的生活场景和人物故事联结成整体的时候,又不能不遇到人物的聚散离合,即所谓“巧合”的问题。巧合增强戏剧性。取得戏剧性的强烈效果,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小说美学。王火这部作品,似乎力避戏剧性,在这里,巧合是存在的,只是不着意利用巧合,从而不显其巧合,而是生活的自然流动,人生的自然际遇。这是又一种小说美学。《战争和人》的结构艺术较多地得益于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其中又渗透着中国古典小说结构的某些特征,如清末署名“侠人”者所指出的:“不徒以局势疑阵见长,其深味在事之始末,人之丰采,文笔之生动也。”也许童家霆与欧阳素心的恋情和离散,欧阳素心一半日本人血统的身世,是作品中惟一的悬念,那也并非故布疑阵,仍然着意于人生的况味,揭示战争和特务统治对于美的毁灭。
作品影响
1996年1月,《战争和人》三部曲获得第二届国家图书奖。
1998年,《战争和人》获第四届
茅盾文学奖,同时又获全国“八·五”期间优秀长篇小说奖。
出版信息
《战争和人》最初以《月落乌啼霜满天》《山在虚无缥缈间》《枫叶荻花秋瑟瑟》三部单行本形式先后在1987年、1989年、1992年分别出版。一是因为写成一部先由出版社审发一部,二是因为每部都能单独阅读、独立存在。
作者简介
王火,原籍江苏如东,本名王洪溥,1924年出生于上海,中共党员。1948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系。历任上海总工会筹委会文教部干部,劳动出版社及《工人》半月刊副总编辑,《中国工人》杂志编委、主编助理,四川文艺出版社书记、总编辑,山东省第四、五届政协委员,山东省作协常务理事,四川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编审。四川省第五、六届政协委员,省作协名誉副主席,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名誉委员。1995年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世纪4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长篇小说《战争和人》(三部曲)、《血染春秋——节振国传奇》、《外国八路》、《霹雳三年》、《浓雾中的火光》、《雪祭》、《王冠之谜》、《流萤传奇》、《禅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