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城南
初唐杨炯所作五言律诗
《战城南》是初唐诗人杨炯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描绘寥廓的塞外战争背景,颔联和颈联用景物描写、侧面描写的手法衬托战斗的艰苦,尾联写主人公从内心流露出自豪、自信,充满了胜利的希望。这首诗格调雄浑高昂,洋溢着爱国热情,是刚健清新之作。
作品原文
战城南⑴
塞北途辽远⑵,城南战苦辛⑶。
幡旗如鸟翼⑷,甲胄似鱼鳞⑸。
冻水寒伤马⑹,悲风愁杀人⑺。
寸心明白日⑻,千里暗黄尘⑼。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战城南:乐府《铙歌·鼓吹曲辞》旧题,多写战争的残酷,军旅生活的艰辛。
⑵塞北:北方边疆之地,一般指长城外为塞北。
⑶城南:泛指边塞城堡的附近,非确指城的南边。
⑷幡(fān):垂直悬挂的一种窄长形旗子。
⑸甲胄(zhòu):甲是用皮革绳索串联铁叶而成的战衣,即铁甲。胄是战争中戴的防护帽子。
⑹冻水:即冰冷的水。陈琳饮马长城窟行》:“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据传说,古代长城之南有溪坂,上有土窟,中有泉水流出,舀之不竭。汉时将士远征塞北,常饮马于此。这里的冻水泛指河水。
⑺悲风:秋风。
⑻寸心:即心中。
⑼黄尘:飞扬的黄沙。
白话译文
塞北的征途十分遥远,城南的战斗多么苦辛。
旌旗飘舞如鸟的彩翼,甲胄映日似鱼的银鳞。
冽冽寒水冻伤了骏马,凛凛悲风愁杀了征人。
方寸心里充满了阳光,千里边塞滚动着黄尘。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杨炯早年在渴求功业的心态支配下所作的,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
作品鉴赏
整体赏析
这首《战城南》以征人的口吻叙述了远征边塞的生活,但已不像汉乐府《战城南》那样写得尸横遍野、惨不忍睹了。诗的主人公在对战争的叙述中,流露出自豪、自信,充满了胜利的希望。诗的格调雄浑高昂,洋溢着爱国热情。
首联起以对句,出句直接了当点出战争的地点,如同画家的笔先挥毫涂抹出一个塞外寥阔的背景。对句切题,正面叙写战争,暗寓“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的壮烈场面,这如叹如诉的叙述,饱含艰辛,语言朴实感人。“苦辛”二字统罩全篇,是此诗主旨。
颔联写战斗的艰苦,可作两种理解:一是借助景物描写,烘托战斗的艰辛。旌旗迎风猎猎,如飞鸟展翼;盔甲映日闪闪,似大鱼曝鳞。二是以“幡旗”“甲胄”代指军队,写其布阵变化,出句写军队如鹤翼之阵,对句写军队似鱼鳞之阵。此二句全用比喻,形象鲜明、生动,尤为精妙。这是以象征军队的“幡旗”“甲胄”,表现唐军将士与敌人顽强搏斗的精神和艰苦作战的场面。
置此出生入死之际,人的心境是复杂的、不平静的,一阵冲杀之后,感慨也会随之而来。于是颈联自然地转为抒情性的叙述。颈联避开直接描写战争,而从气候严寒落笔,极力渲染,更烘托出战斗的严酷与艰辛。天寒地冻,北风呼啸,诗人连用“冻”“寒”“伤”“悲”“愁杀”等字眼,就令人心寒血凝,魂惊魄散。此联言,冻水寒风就能伤害军队,何况还要艰苦作战。
尾联上句“明白日”言将士心中充满阳光。此句较为精妙,内涵丰富:将士心系君王,报效社稷,驰骋疆场,视死如归,揭示了他们光明的内心世界。下句“暗黄尘”以景结情,“含有余不尽之意”。其描绘千里碛沙、黄尘蔽日的景象,实为渲染战争的激烈,使诗意更为丰厚深刻。此诗合律,四联全用对偶,慷慨激越,是刚健清新之作。
名家点评
南开大学教授罗宗强:《战城南》为汉铙歌旧题,写来大抵慷慨激昂。杨炯此诗,慷慨激昂之中还写出了一种悲壮的氛围。(《隋唐五代文学史》)
作者简介
杨炯(650-约695),唐代诗人。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十岁举神童,待制弘文馆。二十七岁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高宗永隆二年(681)充崇文馆学士,迁太子詹事司直。恃才傲物,因讥刺朝士的矫饰作风而遭人忌恨,武后时遭谗被贬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后出为婺州盈川县令,死于任所,故亦称“杨盈川”。与王勃骆宾王卢照邻齐名,世称“王杨卢骆”,为“初唐四杰”。工诗,擅长五律,其边塞诗较著名。明人辑有《盈川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30 17:30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