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宏杰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纳米材料学家
戴宏杰,1966年5月出生于湖南邵阳,美国华裔纳米材料学家,长期从事碳纳米材料的生长合成、物理性质研究、纳米电子器件研发,以及纳米生物医学以及能源材料等方面的研究。
人物经历
1982年,戴宏杰进入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清华实验班就读,在校期间获得学校作文比赛一、 二等奖。
1984年,高中毕业后考入清华大学应用物理系,1989年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之后赴美留学,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就读硕士研究生。
1991年,硕士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材料科学家查尔斯·李波教授。
1994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在莱斯大学跟随诺贝尔化学奖得主(1996年获得者)Richard E. Smalley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
1997年,加入斯坦福大学化学系任教,先后担任助理教授,终生教授职位(2002年),正教授职位(2002年-2006年),J.G. Jackson & C.J. Wood 荣誉教授(2006年-2007年)。
2002年,获得美国化学会纯粹化学奖。2005年,受聘为清华大学讲座教授(-2008年)。
2006年,获得美国物理学会James McGroddy(新材料)奖。
2009年,当选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200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Ramabrahmam和Balamani Guthikonda奖。
2011年,当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士。2月10日,入选2000-2010年全球顶尖一百化学家名人堂榜单,总排名第7,华人排名第1 。
2016年5月,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2019年11月22日,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1989年9月-1994年6月,戴宏杰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哈佛大学跟随查尔斯·李波教授从事博士论文工作: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二维电荷密度波系统的结构和随机杂质钉扎效应;高Tc超导体中的磁通结构和缺陷钉扎效应;低维固体材料的化学合成。
1994年9月-1995年9月,在哈佛大学查尔斯·李波教授的科研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纳米材料的合成与表征;导电原子力显微镜;单个纳米材料的电学性质。
1995年9月-1997年7月,在莱斯大学跟随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R.E Smalley教授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富勒烯为基的纳米技术;富勒烯纳米管的合成、提纯、表征和应用;单根碳纳米管用作原子力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探针。
1997年9月-2002年,斯坦福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科研方向为:新型纳米材料的化学;利用新型探针和新的成像机理的扫描探针显微技术及其应用;新型一维纳米材料与微米/纳米半导体结构的集成;发展新的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纳米尺度的固体物理研究。
(1)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研究了掺杂二维电荷密度波(CDW)系统中金属杂质对电荷密度波的影响;发展出了二维熔化过程的定量计算方法。代表性文章有:Physical Review Letters, 66, (1991) 3183;Physical Review Letters, 69, (1992) 1567。
(2)研究了高温Bi系超导体中磁通晶格的结构及超导材料的面缺陷,点缺陷和人为产生的柱状缺陷对磁通的影响。对理解高温超导中的磁通钉扎和寻找提高高温超导体的临界电流密度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代表性文章有:Physical Review Letters, 72(1994) 748;Science,265(1994)1552;Nature,371(1994)769。
(3)与当时在哈佛大学访问的清华大学范守善教授合作发展出了利用碳纳米管制备碳化物纳米棒的技术。研究结果为一维纳米碳化物材料的合成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发表在《Nature》杂志[Nature, 375(1995)769],在纳米科学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
(4)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对单根碳纳米管电学性质进行实验测量,发展出了利用导电AFM测量单根碳纳米管电导的技术,为解决纳米尺度输运性质测量这一难题提供了一条途径,同时为AFM开辟了新的功能。发表在《Science》杂志[Science, 272(1996)523]。
(5)发展了利用单根碳纳米管作为AFM探针的技术,解决了AFM针尖易损坏的的问题。同时可大大提高AFM垂直方向探测深度。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杂志[Nature, 384(1996) 174]。研究结果还有可能扩展到其它一维纳米材料,对扫描探针显微镜在科学和技术领域应用产生革命性的影响。
(6)发展出了提纯和切断单壁碳纳米管的技术,可把单壁管切割成所希望的长度,获得类似于大的富勒烯分子的单壁碳纳米管。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杂志[Science, 272(1996)523]
(7)首次用四点法测量了单壁碳纳米管的输运性质。发现单壁碳纳米管的输运行为量子线。为单壁碳纳米管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文章发表在《Nature》杂志,[Nature, 386(1997)474]并被选为该期自然杂志的封面。
(8)戴宏杰负责的研究团队在铝电池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他们开发出一种可以充放电,具有超快充电、不易燃烧爆炸、可折叠、材料成本低的突出优点的铝离子电池,这款铝电池充电7500次后存储电量依然无损,寿命很长,相关研究成果于2015年4月6日发表在《Nature》杂志网络版。
人才培养
1997年,戴宏杰加入斯坦福大学任教以来,培养了多名博士,并指导博士后的研究工作,根据学术家谱(The Academic Family Tree)中的记录,其中一些学生的具体信息如下:
2007年-2008年,戴宏杰在斯坦福大学讲授《Advanced Physical Chemistry》和《Physical Chemistry Laboratory II》两门课程。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戴宏杰是国际碳纳米材料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在碳纳米材料的生长合成、物理性质研究、纳米电子器件研发,以及纳米生物医学、能源材料等领域都取得了成就, 并获得了广泛的影响。(清华大学物理系评)
戴宏杰在材料表面有目的地生长出高质量的碳纳米管,并用它们来研究这些新材料的各种固有物理性质,探索分子晶体管的性能极限并开发纳米传感器,这对于光电子器件和纳米电子芯片制造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004年裘利斯史普林格应用物理奖评)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25 16:17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