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平万(1903-1945),原名均,笔名戴万叶、庄错等。广东潮安人。1926年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到上海从事文学创作。1927年参加海陆丰农民运动,失败后又到上海。1928年参加太阳社。并组织我们社,创办晓山书店,出版《我们月刊》。同年参加发起中国著作者协会。1930年参加筹组左联。《海风周报》、《新流月报》、《拓荒者》的重要撰稿人。1933年到东北从事抗日工作。1937年参加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并是文委成员之一,组织文艺通讯员运动。任《新中国文艺丛刊》、《文艺新闻》、《毎日译报》编辑。1940年到苏北根据地。1945年病逝。著有《出路》《都市之夜》等。
人物生平
戴平万原名戴均,小名至岳。1903年诞生于广东潮安县归湖乡溪口村。戴均是他在小学和中学念书时的学名,上大学时,才改名戴平万。2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他还用戴平叶、庄错、岳昭、君博等笔名发表文学作品和论文。戴平万出生在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曾祖父戴介圃是清朝举人。祖父戴漉中是潮州有名的“三布衣”之一,著有《归来堂诗稿》。父亲戴仙俦,是清朝末科秀才,一生从事教育事业,母亲庄参汤,是一位性情温和、有涵养的家庭妇女。戴平万8岁进私塾念书,3年后,到县城进学堂,住在潮州岳伯亭总兵巷内“双柑书屋”,就学于城南小学。1918年,在城南小学毕业,同年考进广东省立潮州中学。中学学习期间,戴平万不但酷爱文学,喜欢写诗、填词,对民族音乐也有浓厚兴趣,每年暑假都到潮州铁巷跟老师学习古筝和扬琴。戴平万在潮州中学学习的后期,正值“五四”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进步书刊,参加爱国宣传运动,接受新思想的洗礼。
1922年夏天,戴平万在潮州中学毕业。同年,和洪灵菲一起考进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西语系(中山大学前身)。进大学以后,他醉心于文学研究,研读了中外的许多文学名著,他注意阅读反映现实生活的新作品。郁达夫的处女作《沉沦》,曾经深深地触动了他的思想。经过了“五四”运动,他对旧中国的黑暗现实已经初步有所认识,但是却又未找到自己的出路。他的精神世界也和《沉沦》的主人翁那样,反帝反封建的要求和感伤苦闷的精神交织在一起,他渴望着冲出旧中国的精神牢笼。这时,怡好许美勋同志在《大岭东报》上倡仪组织潮汕地区的新文学团体,他和洪灵菲马上写信表示赞同和支持。不久,便组织了“火焰社”,还在《大岭东报》上创办了《火焰周刊》,戴平万和洪灵菲经常在这个刊物上发表作品和文章。1924年,戴平万和洪灵菲在共产党员许甦魂同志的启发和教育下,开始参加革命学生运动,并且在高师内部组织“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潮州同学会”,出版同学会年刊,宣传民主思想。还发起和组织了“潮州旅穗学生革命同志会”,团结在穗的潮州籍学生,逐步走上革命道路,先参加国民党左派组织,随即又参加中国共产党。
1926年夏天,戴平万在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由海外部派往暹罗开展工作。戴平万在暹罗期间,经常被特务跟踪盯梢,过着流亡的生活。此时,恰好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而被迫流亡到新加坡等地的洪灵菲同志,也由新加坡流亡到暹罗,他们便相约一起乘船经新加坡回上海。戴平万的短篇小说《在旅馆中》、《流氓馆》就是取材于这次的旅途生活。
1927年冬,戴平万、洪灵菲因为工作的关系,认识了蒋光慈、钱杏邨、孟超等。1928年1月,由蒋光慈、钱杏邨、孟超等发起,在上海成立“太阳社”,出版《太阳月刊》,创办春野书店,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这时杜国庠也从香港逃难到上海,他们一起参加“太阳社”,都是“太阳社”的主要成员。同年5月,杜国庠、洪灵菲、戴平万等成立“我们社”,创办晓山书店,出版《我们月刊》。左联成立之前,戴平万的作品在文坛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1929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筹备成立“左联”。戴平万是“左联”筹备小组的成员之一。1930年3月2日,戴平万出席了在中华艺大召开的左联成立大会。左联成立后,原由蒋光慈主编的《拓荒者》转为“左联”的机关刊物,戴平万是主要撰稿人之一。
1937年7月,上海文艺界在原来全国救国会的基础上,组成“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简称“文救”),一些左翼作家分别参加“文救”各个部门的实际工作。戴平万当时被派在组织部工作。11月12日,上海失守,原在上海参加救亡运动的文艺工作者,有的撤退到内地,有的去了抗日根据地,一部分则继续留在受日寇包围的租界“孤岛”坚持斗争。戴平万是留在“孤岛”坚持斗争的文艺战士之一。在“孤岛”时期,戴平万还负责《新中国文艺丛刊》的编辑工作。这是一份地下党办的,由读书生活出版社负责出版和发行刊的编号,以书籍的形式发行。
1940年11月,组织派戴平万到苏北根据地去。他先到苏北盐城新四军军部报到,由中共中央华中局派往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任文学系教授。1941年5月,华中局调戴平万到苏中区党委宣传部工作,负责主编《抗敌报》。1943年,由于工作需要,华中局调戴平万至苏中区党校任副校长兼教务主任,并讲授《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理论课程。1945年春天的一个清晨,戴平万在党校所在地的兴化县鹤儿湾村上的水塘里不幸溺亡。
历史评价
在现有研究中,很多学者认为戴平万是“左联”时期一位有过一定影响的广东籍作家。“左联”成立之前,他是“太阳社”的主要成员,和蒋光慈、钱杏邨(阿英)、杜国庠、洪灵菲等一起出版《太阳月刊》,创办《我们月刊》,并在党的领导下,参加有关“左联”的筹备工作。“左联”成立以后,他积极投身于左翼文艺活动,是“左联”机关刊物《拓荒者》的撰稿人之一。1928年至1930年,他先后在《太阳月刊》、《我们月刊》、《新流月刊》、《拓荒者》、《海风周报》上发表了二十多篇小说和译作,还撰写介绍外国革命作家的论文,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前夜》和《荔清》,被当时的评论界誉为新兴文学的花蕊。有文史学者在《潮州日报》刊文指出:他的小说《陆阿六》,还作为左联时的优秀作品译成日文介绍到日本去。1930年以后,他主要从事其它革命活动,创作较少,但也出版有译作《求真者》(辛克来著),理论著作《俄罗斯的文学》,并写了不少散文和随笔。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留在上海“孤岛”坚持斗争,是“孤岛”文学界的领导人之一,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苦菜》,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