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爱莲(1916年5月10日-2006年2月9日),祖籍广东省
新会县,生于西印度群岛的
特立尼达,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著名舞蹈艺术家、舞蹈教育家、中国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被誉为“中国舞蹈之母”。
人物生平
1916年5月10日出生于西印度群岛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祖籍广东省新会县,侨居海外多年。
1921年,开始学习舞蹈和钢琴,7年之后钢琴水平已通过中级考试。
1926年进入当地舞蹈学校学习芭蕾。
1930年,她赴英国伦敦,先后师从著名舞蹈家安东·道林(Anton Dolin)、鲁道夫·拉班(Rudolf Laban)等,后来又投奔现代舞大师玛丽·魏格曼(Mary Wigman),在伦敦魏格曼剧团学舞期间因大胆提出现代舞和芭蕾在技巧上应互相借鉴、互为补充见解而被开除。后来,因为家境败落,半工半读求学,常常在伦敦艺术家沙龙表演舞蹈,或到电影制片厂和剧场当临时演员。她的《波斯广场的卖花女》和《杨贵妃》、《伞舞》等作品,就是在这样情况下创作的。
1939年,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著名的尤斯-莱德舞蹈学校奖学金。在学校,其学习了著名舞蹈理论家R.von拉班有关情感表现方法及舞台表演技术方面的理论与舞谱等,这对其后来的舞蹈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之后,戴爱莲在伦敦多次参加中国运动委员会为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筹集抗日资金举办义演,自编自演《警醒》、《前进》等舞蹈,歌颂中国人民抗战精神。
戴爱莲从40年代就开始从事舞蹈教育工作,戴爱莲的许多学生已成为有成就的舞蹈工作者。在教学中戴爱莲还一直致力于拉班舞谱在中国的传播。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她回到祖国。1940年春宋庆龄在香港会见她。
1941年珍珠港事件后,她取道澳门到桂林。随即参加支援抗战募捐演出活动,创作以抗日救国为题材的舞蹈《游击队的故事》、《卖》、《空袭》、《东江》和《思乡曲》等,对宣传抗日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推动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她还从事各民族民间舞蹈的采集和整理、演出和研究工作。戴爱莲以瑶族同胞喜庆时击鼓歌舞为素材,创作《瑶人之鼓》;根据“哑背疯”改编了舞蹈《老背少》。
1942年秋,她到重庆,先在国立歌剧学校和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任教,之后应教育家陶行知之聘,创办育才学校舞蹈组。在此期间,周恩来和邓颖超经常关心和帮助她,鼓励戴爱莲向民间学习,努力发展中国民族舞蹈事业。这对她后来艺术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1945年她在重庆新华日报社看了延安文艺工作者演出的新秧歌剧之后,创作歌舞《朱大嫂送鸡蛋》。当年夏天,戴爱莲和著名画家叶浅予一起到川北和西康等地采风,搜集大量少数民族舞蹈素材,用拉班舞谱记录8个藏族舞蹈(现分别存在美国纽约舞谱中心图书馆与伦敦舞蹈中心图书馆)。她还创作藏族舞蹈《春游》和《甘孜古舞》与彝族舞蹈《倮倮情歌》、苗族舞蹈《苗家月》、维吾尔族舞蹈《青春舞曲》及《马车夫之歌》等;
1946年与育才学校师生一起在重庆举行了盛大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这一次演出的影响很大,不仅使中国各民族的民间舞蹈登上现代舞台,而且掀起一个民间舞蹈的普及运动。同年秋,戴爱莲和叶浅予赴美国讲学,向美国人民介绍中国的民间舞蹈。
1947年回国后,戴爱莲主持了私立上海乐舞学校的工作。
1948年在国立师范学院与北平国立艺术学院任教。戴爱莲为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创人之一,为新舞蹈事业培养一批专业人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戴爱莲先后担任华北大学三部舞蹈队队长和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团长、中央歌舞团团长及北京舞蹈学校校长等职。在此期间她与其他同志合作创作了大歌舞《人民胜利万岁》及大秧歌《祖国建设》(1949年)、舞剧《和平鸽》(1950年)等大型节目。
戴爱莲根据陕北民间舞蹈形式“荷花灯”创作的《荷花舞》深受群众欢迎,并在1953年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中获奖。
1954年主持新中国的第一个舞蹈学校——北京舞蹈学校的教学工作。在她的领导下,一批又一批舞蹈人才,源源不断地成为中国舞坛上的生力军。
1955年她创作的中国舞坛上第一个展现唐代敦煌艺术舞蹈珍品双人舞《飞天》获得世界青年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节上获奖。
1980年以来,戴爱莲主持举办的拉班舞谱学习班,为中国培养拉班舞谱人才。为促进中外舞蹈艺术交流,戴爱莲先后访问英国、联邦德国、美国、丹麦、瑞典等国。
1981年5月,英国皇家舞蹈学院把英国著名雕塑家W.索科普1939年雕塑的戴爱莲头像陈列在学院大厅,以表彰戴爱莲为促进中英友谊和艺术合作作出的贡献。同年,瑞典斯德哥尔摩舞蹈博物馆收藏这尊雕像的复制品,以表彰戴爱莲为发展国际舞蹈事业所作的努力。
1996年,香港演艺学院授予八十高龄的戴爱莲“高级院士”称号。
2001年11月,为由中国文联、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单位举办的“中华魂《中国风光画集·台湾卷》海峡两岸万人签名百家寄语征集活动”题词寄语。戴爱莲亲笔为于成松《中国风光画集·台湾卷》的题词“愿民族统一的梦想早日成真。
2002年,文化部授予她首届国家“造型表演艺术创作研究成就奖”。
2005年12月26日,戴爱莲举起拳头站在党旗下进行了宣誓。叶明明说:“当天,协和医院特意准备了一间大的休息室和一面鲜红的党旗,在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赵汝蘅以及中芭党委的主持下,戴先生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2006年2月9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2月17日上午10时,戴爱莲遗体送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第一告别室举行。
情感经历
初恋
1939年戴先生在英国留学时,给雕塑家维利·苏科普当人物模特,两个人思想、经历有很多共同之处,虽然在一起只有两周的时间,威利就成为了她的初恋情人。无奈威利已经与一位银行家的女儿西蒙订婚,而戴爱莲又很快离开了英国,所以恋情没有继续。这段恋情发生在短短的两周中,却影响了她的一生。而这位英国雕塑家就是戴先生一生的初恋,这个头像见证了当年一段浪漫的爱情。不过,这段短暂的爱情很快结束了。
结婚
1940年初,戴爱莲在香港,认识了相貌英俊而又画艺高超的青年画家。一周后他们就开始了恋爱,一次募捐义演活动后,戴爱莲和叶浅予在宋庆龄办公室举行了简朴而隆重的婚礼,两颗年轻的心在艺术激情的撞击下结合在一起,宋庆龄高兴地做了他们的主婚人。其间,叶浅予创作了很多舞蹈题材的作品。他们的婚姻持续了十年,在后来谈到离婚的事时,戴爱莲还是感到后悔。
由于希望自己有幸福的家庭生活,戴爱莲在排演《和平鸽》时与同事丁宁合作融洽,并认为在工作中能相互合作,生活也会幸福。于是1956年和丁宁结婚了,但不久也离婚了。
重逢
1979年,戴爱莲应邀参加英国伦敦举办的“拉班百年诞辰纪念”的国际会议,40年后再度与威利重逢,她和威利的家人成为了好朋友。1994年威利的妻子去世后的一年,独居的威利轻度中风。在得到子女的同意后,戴爱莲才公开的和威利相处,照顾他的生活,直到1995年威利去世。同年,叶浅予也在北京病逝。
作品成就
舞蹈作品
人才培育
改革开放后,戴爱莲先后访谒了英国、联邦德国、美国、丹麦、瑞典等国。
1980年起,她还亲自立持举办拉班舞谱进修班,为中国培育拉班舞谱人才,浮现了一个不倦的舞者的不懈追求。
1981年5月,英国皇家舞蹈学院将英国闻名雕塑家威利·索科普1939年为她雕塑的头像陈列在学院年夜厅,以赞誉她为促进中英友情和艺术交流作出的进献。
获得荣誉
1953年,《荷花舞》在柏林世界青年联欢会参赛并获奖。
1955年,《飞天》在华沙世界青年联欢节参赛并获奖。
1994年,《荷花舞》与《飞天》被确认为“二十世纪中国舞蹈经典作品”。
人物评价
戴爱莲,这位出生在英国殖民地、游学欧洲多年的舞蹈家,在抗战时期飞回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在重庆一所学校里教授舞蹈,人们都喊她“戴先生”。平日生活里并不显得耀眼,她个头矮小,因为在南美长大皮肤黝黑,一双单眼皮的眼睛笑起来如弯月,谁也想不到就是这样一名不起眼的黄皮肤女子,能够最早冲破种种阻力、在英国殖民地与白人孩子一起学习芭蕾舞,并获得西方舞蹈界权威专家的欣赏。她不仅是个追求美的艺术家,祖国有难的时候,她积极参加由宋庆龄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组织的活动,并且以《游击队的故事》、《东江》、《思想曲》、《拾穗女》等一系列发人深省的舞蹈来揭露侵略、鼓励民众。她是中国舞坛的宗师,被誉为“中国的邓肯”。(网易新闻评)
后世纪念
财产捐献
戴爱莲晚年一直是单身独居,几乎把所有的精力和时间用在了舞蹈事业上。临终之际,在病床边对家人口述了一份遗嘱。其女儿叶明明对记者转述了这份让人感动的遗嘱内容:“我是国家的人,我是中央芭蕾舞团的人,我回国是参加革命的,我希望把属于我私人的房子和银行存款贡献给国家,希望中央芭蕾舞团能够接受。”
社会纪念
2011年5月18日,北京舞蹈学院在中国舞蹈博物馆举行“纪念戴爱莲先生诞辰95周年”活动。活动由北京舞蹈学院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协办、中国舞蹈博物馆承办,开幕式由学院副院长明文军主持,院长兼中国舞蹈博物馆馆长李续先生致辞,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党委副书记迟行刚、纪委书记彭红,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欧建平、江东,戴爱莲先生之女叶明明等出席开幕式。《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中国舞蹈报》、《舞蹈》杂志等媒体参与报道。
2011年,戴爱莲的故乡江门市举行“纪念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诞辰95周年系列活动”。其中包括将蓬江区杜阮镇中心广场命名为“戴爱莲广场”与8月份举行的首届戴爱莲杯全国青少年舞蹈大赛,以及将于12月份举行杜阮戴爱莲广场揭幕、戴爱莲图片展,以及《戴爱莲纪念文集》、《戴爱莲图片集》出版发行仪式等活动。
为纪念这位杰出的舞蹈艺术家,特多土生华人协会在中国大使馆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发起成立了戴爱莲基金会。2011年8月8日,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土生华人协会在会馆举行隆重仪式,宣布戴爱莲基金会正式成立。
铜像
在北京舞蹈学院建院五十周年之际,为了纪念这位中国当代舞蹈的奠基人,该院决定制作一座铜像矗立在主教学楼大厅。昨天,当记者得知老人去世的消息,第一时间就是想去看看那座铜像。在北京舞蹈学院主教学楼的大厅内,戴先生的铜像静静地矗立着,因为还没有开学,所以戴先生的铜像显得有些寂寞。
参考资料
感情生活.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先驱者戴爱莲生平简介(图)_影音娱乐_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