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琥,字廷节,明
江西浮梁人。成化九年(1473)任绍兴知府。。景泰元年(1450)举人。在绍兴的十年间,对自己和下属要求很严。遇上疾疫流行,戴琥一定派遣医生分头去各地替百姓治疗。而他在绍兴最大的功绩则莫过于组织人力兴修水利,堪称是
马臻以后的又一位地方水利功臣。
他在
绍兴的最大建树,是组织人民兴修水利,围海造田,堪称是马臻以后的又一位水利功臣。他主持修筑麻溪坝,截断了西小江与
浦阳江的关系,使浦阳江复归故道,由碛堰入海,西小江流域三百年来的水患基本得到控制。并经过多年调查和实践积累,于
成化十二年创置水则,以四季农事为本,兼顾航行交通,将水位调控原则和方法刻之于碑——《山会水则》碑,使平原水位得到了科学统一的有效管理。
戴琥曾悉心研究浙东地形,组织百姓筑堤数十万丈,围海得田四万余亩,人称“戴公堤”。
浦阳江原是钱塘江的支流,但宋以后常借道山会平原河道再入海,扰乱了整个鉴湖水系。戴琥为之加固西小江堤,并主持修筑麻溪坝,使
浦阳江复归钱塘江故道,截断它与山会平原的关系,西小江300年水患为此根绝。又因为
鉴湖自宋废后,原先的蓄水散移到了北部平原河湖,旧置鉴湖水则失去了作用。乡民则因一隅之利,各自为政。戴琥经多年调查与实践,于
成化十二年(1476)在城内创置水则,以四季农事为主,兼顾航行、交通,将水位调控原则与方法刻之于碑,并建甲篷、扁拖、柘林、新灶四闸,使山会平原水位得科学、统一的管理。
离任前,戴琥又将浙东地区水文地理形势及江河源流、演变、发展撰成专文,并绘制府境八县山川水系、城池、
堰闸详细地图,刻碑立于府署,寄语后任对地方水利事业要“视如家事,随时葺理,不避嫌,不恤谤,不令大败,以佐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