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托罗
玻利维亚军人、政治家、总统
何塞·戴维·托罗·鲁伊洛瓦(英语:José David Toro Ruilova,西班牙语:José David Toro Ruilova)(1898年6月24日——1977年7月25日)玻利维亚军人、政治家、总统、查科战争时期玻利维亚军队指挥官。戴维·托罗1898年6月出生于玻利维亚的苏克雷,毕业于玻利维亚陆军军事学院,曾担任埃尔南多·西莱斯政府的通信和建设部长,1930年5月~6月担任军事执政委员会成员,1932年~1935年参加玻利维亚同巴拉圭的查科战争,1934年起担任玻利维亚陆军总参谋长,1936年5月同赫尔曼·布什联合发动政变,推翻当权的自由党人总统何塞·路易斯·特哈达·索尔萨诺,政变后托罗出任临时总统、军事执政委员会主席,掌权期间提出军事社会主义政策,成立劳工部,无偿将美孚石油公司在玻利维亚境内的财产收归国有,实行交通运输国有化等政策,1937年7月被赫尔曼·布什领导的军事政变推翻,下台后前往智利,1977年7月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逝世。
从军经历
何塞·戴维·托罗·鲁伊洛瓦,1898年6月24日出生于玻利维亚的苏克雷,早年加入玻利维亚陆军,他在玻利维亚陆军军事学院学习,毕业后获得少尉军衔,埃尔南多·西莱斯总统执政期间(1926年~1930年),托罗曾担任政府的通信和建设部长,是西莱斯总统重要的支持者。1930年5月28日,埃尔南多·西莱斯辞去总统职务,将国家政权交给军事执政委员会,该委员会旨在组织新一届总统选举,确保西莱斯再次当选总统,托罗作为军事执政委员会的成员之一,参与执政,同时晋升少校军衔,6月28日,军事执政委员会被卡洛斯·布兰科·加林多将军所取代,托罗在军事执政委员会下台后,短暂流亡海外,不久后返回玻利维亚。
查科战争
1932年查科战争爆发后,托罗少校跟随玻利维亚军队参加查科战争,1932年9月7日~29日参加博克龙战役,战役结束后获得中校军衔;博克龙战役失败后,当年10月4日,玻利维亚总统丹尼尔·萨拉曼卡准备将玻利维亚军队总司令菲利韦托·奥索里奥撤职,任命德国军事顾问汉斯·孔特出任玻利维亚军队总司令职务,此举遭到戴维·托罗、赫尔曼·布什、卡洛斯·金塔尼利亚等玻利维亚军官的反对,10月8日,卡洛斯·金塔尼利亚向萨拉曼卡总统写了一封抗议信,指责总统束缚了军队的手脚,宣称把奥索里奥撤职是对军方的冒犯和侮辱,戴维·托罗也是这封信的署名者之一,托罗和金塔尼利亚甚至要求萨拉曼卡总统本人下台。
托罗1933年1月20日~26日参加第一次纳纳瓦战役、7月4日~7日参加第二次纳纳瓦战役,之后他率军驻守坎波比亚,12月7日~11日率领玻利维亚军队从被巴拉圭军队包围的坎波比亚突围,之后参与重组玻利维亚军队。
1934年初,托罗出任玻利维亚第一军团指挥官,负责指挥骑兵作战,同时担任玻利维亚陆军最高指挥部总参谋长,他还成为了玻利维亚陆军总司令恩里克·佩尼亚兰达的主要顾问,获得上校军衔,托罗由此成为玻军内部的最高指挥官之一。
1934年8月~12月,托罗率领玻利维亚军队同拉斐尔·佛朗哥率领的巴拉圭军队在查科西北部展开了一系列的争夺战。他参与指挥了9月的围攻普斯托布鲁诺要塞的战役、9月22日~10月5日的第二次阿古多纳尔战役、11月6日至月底的围攻伊恩达格战役、11月10日~17日的埃尔卡门战役、12月5日~8日的守卫伊恩达格战役,托罗作战时制定了一个计划,希望诱使巴军深入,进入玻利维亚的包围圈,但该计划被巴拉圭识破,玻利维亚最终失败,巴拉圭军队攻入玻利维亚境内,并继续向前推进,进攻玻利维亚的石油产区。1934年11月27日托罗在蒙特斯镇跟随玻军总司令恩里克·佩尼亚兰达参加罢黜丹尼尔·萨拉曼卡总统的政变。
1935年1月,恩里克·佩尼亚兰达、赫尔曼·布什、贝尔纳迪诺·比尔瓦奥·里奥哈、卡洛斯·金塔尼利亚和戴维·托罗等将领率领玻利维亚军队在塔里哈省的蒙特斯镇抵挡住了不断进攻的巴拉圭军队,保住了蒙特斯镇和皮科马约河的阵地,当年5月,托罗参与发起蒂格尔—因加维战役,对入侵的巴拉圭军队展开反击。1935年6月12日,玻利维亚和巴拉圭签署停火协议,两日后停战。查科战争结束后,托罗继续出任玻利维亚陆军总参谋长职务。
总统生涯
政变夺权
查科战争以玻利维亚的惨败而告终,这场战争给玻利维亚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玻利维亚付出了10万人以上的伤亡,丧失了23.4万平方千米的领土,价值1000万美元的武器装备被巴拉圭缴获,国家负债2.28亿美元,玻利维亚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所有这些都使玻利维亚人民,特别是年轻的军人们义愤填膺,他们认为战争的失败,寡头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年轻的军人们都怀有一种因战争失败而渴望复仇的意识,他们希望能利用激进的改革手段,在短期内改变玻利维亚的落后面貌。
1936年5月,激进的印刷工人工会发起了总罢工运动,该运动威力巨大、影响深远,工会成员甚至在一些城市接管了当地的警察部门,在这种情况下,托罗领导的军队总参谋部宣布中立,于是罢工取得了全面胜利。5月17日,激进派军人戴维·托罗和赫尔曼·布什等人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何塞·路易斯·特哈达·索尔萨诺总统,政变当天,布什调动军队占据拉巴斯的战略要点,随后托罗率领军队闯入总统府克马多宫,宣布罢免特哈达·索尔萨诺总统,玻利维亚从此进入了由年轻的军人掌权的时代。
执政期间
1936年5月17日军事政变后,赫尔曼·布什出任军事执政委员会主席,5月20日,布什在高级军官们的要求下将军事执政委员会主席职务交给戴维·托罗,托罗于当日即接任军事执政委员会主席职务,成为玻利维亚临时总统。
托罗成为玻利维亚总统后,一反“矿业共和国”时期的自由主义政策,他宣扬“凡对军队的就对国家有利”,为此宣布实行军事社会主义纲领,创建玻利维亚国家社会主义党,为了争取群众的支持,托罗推行了一系列的激进改革,托罗总统在政府机构中建立劳工部,任命工会领导人担任部长;经济方面实行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政策,1936年创办矿业交易银行,以资助中小采矿企业的发展,通过国家购买来规范矿产品销售,要求大矿主们将外贸利润转入中央银行,以特殊汇率转为玻利维亚货币,通过保持低于公开市场的汇率,政府可以从矿产业征得4倍的直接和间接税款;为资助穷人而向富人征税,对地主未被利用的土地实行征税,限制商业的利润额;实行交通运输国有化,1936年9月,遵照托罗总统的命令,玻利维亚军队总参谋部在地形测绘室的基础上创建了“胡安·马里亚诺·穆西亚军事地理及全国地籍册研究所”(简称“军事地理研究所”);政府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增加工人工资并给予其社会福利及权利,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托罗最具轰动性的政策便是将美孚石油公司无偿收归国有,他认为查科战争是由美孚石油公司为保护其自身利益而挑动起来的,1937年3月13日,托罗宣布正式没收玻利维亚的新泽西美孚公司,将其在玻利维亚的财产收归国有,该公司的所有财产、仪器和材料都自动转交给新建立的玻利维亚国家石油垄断公司,政府不给予美孚公司任何补偿,同时政府成立玻利维亚石油矿藏管理局。
国内矛盾
1936年5月政变后,托罗成为玻利维亚军队的最高领导,赫尔曼·布什则在幕后控制局面,此时玻利维亚国内要求改革和反对改革的势力的斗争日趋激烈,针对新的政治气氛,托罗宣布实行军事社会主义,为了争取激进派的支持,他成立了劳工部,任命激进的印刷工会领导人在那里任职,工团主义者得以进入政府,传统政党则坚决反对这些举措,为了防止改革触犯自身利益,共和党、自由党和保守党等传统政党尽弃前嫌,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反对改革,新的激进派组织和传统政党都希望获得对托罗政府的控制,国内到处都在讨论与争辩,平民内部也意见不一,这种情形下,军官们认为有必要对国家实行军事管制,当年6月末,掌握实权的布什宣布军民联盟解体,托罗政府也由此成为一个完全的军人政权,失去权力的托罗不得不接受这些决定,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托罗的统治目标就是怎样迎合布什和年轻的军官们,为此,托罗政府进一步采取改革措施,这些改革措施能争取到部分国民对其政府的支持,随着改革的深入进行,激进派和传统党派的斗争日益激烈,托罗尝试调解各方冲突并试图取悦所有的政治势力,他将激进派人士清除出劳工部以取悦传统党派,建议通过召开制宪会议、制定新宪法来使激进派满足,他通过无偿没收美国美孚石油公司赢得了激进派的支持,但布什等军官无法再忍受日益激烈的政治斗争,1937年初,布什辞去了军中职务,并表达了对托罗政府的不信任,为了挽回布什对自己的支持,托罗准备成了一个新的全国性的政党,以结束不断的政治争论,但这并没有消除布什对托罗日益增长的看法,布什认为托罗不可信,自己比托罗更有资格领导国家,再加上托罗政府的改革措施没有得到完全实行,社会矛盾日益加剧,国家对矿业的干预得罪了矿业巨头,没收美孚石油公司这一举措更是激怒了当时的美国政府,种种这些,都使托罗政权岌岌可危。
政权垮台
1937年7月13日,赫尔曼·布什上校在军队和民众的支持下发动军事政变,推翻戴维·托罗总统,托罗被迫辞职下台,而此前,布什作为托罗的老战友,一直被托罗视为兄弟和左膀右臂
下台之后
托罗下台后,前往智利定居,1977年7月25日他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去世,享年79岁。
家庭成员
托罗共有6个子女(四子二女),分别是:乌戈·托罗(儿子)、雷内·托罗(儿子)、马里亚诺·托罗(儿子)、劳尔·托罗(儿子)、奥尔加·托罗(女儿)和特蕾莎·托罗(女儿)。
思想和著作
戴维·托罗上校自称“军事社会主义者”,提出关心平民,发展民族经济的革新主张。托罗著有《炮兵指南》、《我在查科战争期间的活动》等著作。
参考资料
David Toro.Biografías y Vidas.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29 00:05
目录
概述
从军经历
查科战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