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菊是雀形目戴菊科小型鸟类动物。雄鸟上体橄榄绿色,额基灰白色,额灰黑色,头顶中央有一前窄后宽的金橙色斑,两侧缀以柠黄色,冠羽可微微竖起,侧冠纹黑褐色,眼周灰白色,头颈余部灰橄榄绿色;翼和尾黑褐色缀有黄绿色羽缘,翼上内侧初级飞羽和次级飞羽近基部形成一椭圆形黑斑,中覆羽和大覆羽的淡黄色先端在翼上形成两道明显的浅色翼斑;下体灰黄白色,两胁沾灰褐色;虹膜褐色,喙黑色,脚淡褐色。雌鸟似雄鸟,但羽色较暗淡,头顶中央不为橘黄色而为柠檬黄色。戴菊雄鸟头顶部为橙黄色,犹如头顶一荣黄色菊花,故此得名。
形态特征
雄鸟上体橄榄绿色,前额基部灰白色,额灰黑色或灰橄榄绿色;头顶中央有一前窄后宽略似锥状的橙色斑,其先端和两侧为柠檬黄色,头顶两侧紧接此黄色斑外又各有一条黑色侧冠纹;眼周和眼后上方灰白或乳白色,其余头侧、后颈和颈侧灰橄榄绿色。背、肩、腰等其余上体橄榄绿色,腰和尾上覆羽黄绿色。尾黑褐色,外翈橄榄黄绿色,两翅覆羽和飞羽黑褐色,除第一、二枚
初级飞羽外,其余飞羽外翈羽缘黄绿色,内侧初级飞羽和
次级飞羽近基部外缘黑色形成一椭圆形黑斑,最内侧4枚飞羽先端淡黄白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先端乳白色或淡黄白色,在翅上形成明显的淡黄白色翅斑。下体污白色,羽端沾有少许黄色,体侧沾橄榄灰色或褐色。
雌鸟大致和雄鸟相似,但羽色较暗淡,头顶中央斑不为橙红色而为柠檬黄色。
大小量度:体重♂5~6克,♀5~6克;体长♂92~105毫米,♀80~94毫米;嘴峰♂7~10毫米,♀7~10毫米;翅♂51~58毫米,♀48~55毫米;尾♂35~46毫米,♀35~43毫米;跗蹠♂15~19毫米,♀15~19(东北亚种)。(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800米以上的针叶林和
针阔叶混交林中,在西藏喜马拉雅山地区,有时可上到海拔4000米左右紧邻高山灌丛的
亚高山针叶林,是典型的
古北区泰加林鸟类。迁徙季节和冬季,多下到低山和山脚
林缘灌丛地带活动。
生活习性
除繁殖期单独或成对活动外,其他时间多成群。性活泼好动,行动敏捷,白天几乎不停地在活动,常在针叶树枝间跳来跳去或飞飞停停,边觅食边前进,并不断发出尖细的“zi-zi-zi”叫声。
迁徙:主要为留鸟,部分游荡或迁徙。
食性:主要以各种昆虫为食,尤以
鞘翅目昆虫及幼虫为主,也吃
蜘蛛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冬季也吃少量植物种子。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最早在5月上旬即见有成对活动和雌雄间的追逐,交配多在树冠侧枝上进行,伴随有翅膀扇动和金黄色冠羽耸起现象。雄鸟也不断发出“zi-zi-zi”的叫声。
5月中旬即有个体开始营巢,巢多筑在
鱼鳞云杉、红皮云杉和
臭冷杉等针叶树的侧枝上或细枝丛中,有时甚至筑在距树干2~5米远外的侧枝上,距地高5~22米。巢极隐蔽,常利用松树上悬挂的
松萝和茂密的枝叶掩盖。营巢活动由雌雄鸟共同承担,营巢时先将蛛丝和其他巢材放在侧枝上的细枝间,然后卧伏在巢材上用身体反复压挤并用蛛丝等丝状物反复缠沾而成,每个巢营筑时间9~12天。巢呈碗状,结构甚为精致,巢材主要为松萝和苔藓,混杂有少量细草、松针、细枝和树木韧皮纤维,内垫有兽毛和鸟类羽毛。巢的大小据6个巢的测量为:外径9~11厘米,内径6~7厘米,高8~9厘米,深6~7厘米。
巢筑好后第二天或间隔1天即开始产卵,每窝产卵7~12枚。卵白玫瑰色、被有细的褐色斑点,尤以钝端较多,卵大小为12.8~14×10~11厘米。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4~16天。雏鸟孵出后的头几天,一般是一亲鸟轮流在巢中暖雏,另一亲鸟外出觅食喂雏,以后则由雌雄亲鸟共同觅食喂雏,通常从日出前开始,到日落后结束,每天喂食时间长达14~15个小时,平均每5分钟喂食1次,觅食多在巢附近60米范围内的针叶树上。经过雌雄亲鸟16~18天的喂养,幼鸟即可离巢。幼鸟离巢后,常跟随亲鸟呈家族群活动和觅食,遇危险时亲鸟首先发出惊叫声,幼鸟立刻分散隐蔽在细枝丛中或松萝中。刚离巢的幼鸟多在林下幼树和灌木枝上活动,有时挤在一起取暖。亲鸟此时也常给幼鸟喂食,大约在离巢一周后,幼鸟才能独立生活和觅食,但仍以家族群形式活动,常一只跟着一只从一棵树飞向另一棵树,休息时或晚间则多栖息在一起。
亚种分化
地理分布
原生种分布:阿富汗、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道尔、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罗斯、比利时、不丹、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保加利亚、中国、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捷克、丹麦、爱沙尼亚、法罗群岛、芬兰、法国、格鲁吉亚、德国、希腊、匈牙利、伊朗、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日本、哈萨克斯坦、朝鲜、韩国、吉尔吉斯斯坦、拉脱维亚、黎巴嫩、列支敦士登、立陶宛、卢森堡、马其顿、马尔他、摩尔多瓦、蒙古、黑山、缅甸、尼泊尔、荷兰、挪威、波兰、葡萄牙、罗马尼亚、俄罗斯、塞尔维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塔吉克斯坦、突尼斯、土耳其、乌克兰、英国、乌兹别克斯坦。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黑龙江和吉林长白山等地,迁徙或越冬于辽宁、河北、河南、山东、甘肃、青海、江苏、浙江、福建等地,也偶见于台湾。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2年 ver 3.1)——无危(LC)。
种群现状
欧洲的种群数量约30000~60000只,其中有约10000~20000繁殖对(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04)。戴菊在中国分布较广,种群数量较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