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厥阴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是从手厥阴经别出,深入体腔,增强手厥阴经与心包的联系的经络。
解读
手厥阴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手厥阴经别,腋下三寸入胸中(天池),进入体腔,属三焦,循喉咙,出于耳后天牖穴,出体腔后与手少阳经别合于手少阳三焦经。故与手少阳经别为一对,称为一合(第五合)。本经别是从四肢向躯干走行,为向心性走行。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另行分出,深入体腔,以加强表里相合关系的支脉,又称“别行之正经”。十二经别一般多从四肢肘膝上下的正经分出,分布于胸腹腔和头部,其间有“离、合、入、出”的分布特点。从十二经脉分出称“离”,进入胸腹腔称“入”,与表里经别同行称“合”。在头项部出来称“出”。出于头颈部后,阳经经别合于原经脉,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如手阳明经别合于手阳明经脉,手太阴经别也合于手阳明经脉。手足三阴三阳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手厥阴经别走向:
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灵枢·经别》)。
手厥阴经别,从腋下三寸处(天池)分出,进入胸腹,分别归属上、中、下三焦,上经喉咙,浅出于耳后,与手少阳经会合于完骨下方。
中医应用
经别通过离、合、出、入的分布,沟通了表里两经,加强了经脉与脏腑的联系,突出了心和头的重要性,扩大了经脉的循行联系和经穴的主治范围。
1、十二经别加强了经脉与脏腑的联系。
经别通过离、合、出、入的分布,沟通了表里两经,加强了经脉与脏腑的联系,突出了心和头的重要性,扩大了经脉的循行联系和经穴的主治范围。经别的作用加强了脏腑与四肢头面的联系和阴经阳经之间的联系,经别处于经络系统中经与络之间,补充了两者之间的空白。故手厥阴经别加强了手厥阴经与心包的联系,扩大了手厥阴经穴位的主治范围。
2、更好的解释了五输穴的治疗作用。
“五输穴”在临床被广泛应用于远端取穴且有明显治疗效果。从其在《灵枢》中的论述来看,它们与经别学说是一脉相承的。五输穴均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是在经别离开经脉之处的远端,且五输穴的经气运行顺序是向心性的,与十二经的环周循行不同。那么,它是通过什么途径来达到“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呢?显然,单从十二经的循行规律来解释,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只有借助于经别系统的运行分布规律,即通过井→荣→输→经→合→经别→脏腑→经别→经脉这样的气血运行途径,五输穴的治疗作用才能得到合理的解释。
3、构建以心为中心的整体体系。
经别和经脉均与脏腑发生联系,但相比而言,经别和脏腑的联系更为密切,它大大加强了整个经络系统和内部脏腑的联系。其中值得说明的是,由于多数经别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心发生联系,突出了心在人体系统中的中心地位,从而构成了以心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的网络分布,把全身联结成一体的整体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