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制鞋技艺(老美华手工制鞋技艺),
天津市和平区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天津老美华手工制鞋技艺自1911年(民国初年)创办老美华鞋店已过百年,其制鞋传统手工技艺主要体现在四种传统手工产品:坤尖鞋、绣花鞋、杭元鞋和骆驼鞍鞋。
传统手工制鞋工艺凝聚了人民的聪明才智,但手工绱鞋却在20世纪40年代被西方的胶粘工艺所替代,手工制鞋技艺面临危机,但危机与机遇并存。老美华经过不懈努力保护传统文化,手工制鞋技艺于最终传承了下来。
文化特征
传统工艺制作千层布底,原材料选用两层白布做“夹纸”(学名为“袼褙”),鞋底达到36—40层白布(加垫心为14层夹纸),原材料要求无杂色、不能用糟布,在夹纸上画样、剪底样、包边、新白布包最下一层底样、垫夹层、搓麻绳、圈边口、用丝漏盖在布底上印上颜色并压上印,再以印上的颜色为标记用手工搓的麻纳底,纳底每平方寸达到81针。
“老美华”仍传承这种制作布底的传统工艺;鞋底除千层布底外还制作传统高档牛皮鞋底,制作上使用传统的对针反绱工艺,具有外形美观、舒适透气等特点。
工艺流程
“中华老字号”老美华的历代匠人一直严守“粘、拉、调、配、套”等几十道制鞋工艺,先用力在“千层底”上戳出一个小洞,让粗线穿过,再用力拉紧,重复多次,“一”字形针脚一行行整齐排列在鞋底之上。
纳底要求夏季选用安徽的麻,冬季则用河北张家口的油麻。因为安徽的麻夏季穿着软硬度适中,而冬季的油麻纳底鞋更结实耐穿。纳好的底码在大缸里用60度的水浸透,用2寸厚的木盖压好,缸口四周密封24小时,这样底子和线不脱股,增加牢度。起缸后,再用木锤矫正鞋底形状,以日光或烤箱烘干,这个过程即是闷底整形。工序要求严格遵循“鞋底不差针,纳线要挺实,鞋垫要风韵,纳鞋针脚齐”的先辈口授鞋底操作要领。
传承保护
传承人物
张建明,天津人,出生于1983年,第四代传统鞋手工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从小在南市东兴大街长大,在家里人的影响下,对于制鞋的工艺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基础。2005年,在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习制鞋专业,结业后师承老美华第三代非遗传承人孙玉昆师傅,学习了手工制鞋工艺。学成后从事各种非遗相关的展示和制作样品鞋的前期打样工作。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天津老美华鞋店有限责任公司获得“手工制鞋技艺(老美华手工制鞋技艺)”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手工制鞋技艺(老美华手工制鞋技艺)项目保护单位天津老美华鞋店有限责任公司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21年9月15日晚,由河北省人民政府、文化和旅游部共同主办的2021“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在河北省廊坊市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和秦皇岛市启幕。其中,老美华手工制鞋技艺作为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参与此次展演活动,国家级传承人邢俊代表项目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