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文物。现珍藏于
街子清真大寺珍藏馆内,距
循化县城6公里处,距青海省
西宁市147公里,是伊斯兰教的根本法宝,是全世界穆斯林的行动纲领,它不仅是撒拉族世代珍藏的传世之宝、伊斯兰珍宝,也是全世界的瑰宝。相传700多年前,
撒拉族先民尕勒莽和阿合莽牵1峰骆驼,驮着故乡的水、土和1本《
古兰经》,离开故乡撒马尔罕举族东迁,最终定居今循化县境。所带来的水和土现已无存,但《古兰经》至今保存完好。这部珍贵的《古兰经》共有30卷,分上下两函装,函封犀牛皮,其面压有精美的图案,每册封面为天蓝色丝绸精制,全书共681页,正文墨写,书写工整,字体浑厚,校勘精细,外用丝绸裹缠,装在一个约0.6米长的长方形抽屉木箱里。由于它是先民东迁所带之物,虔诚信仰伊斯兰教的撒拉族视其为宝,并为全族人所珍爱。
历史上,这本经典归世袭的“
尕最”(也称总掌教,其职责是执掌宗教法规和监督宗教仪式的执行,是宗教法庭的总法官)保存。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尕最”制度虽被取消,而《古兰经》仍保存在“尕最”后裔手中。由此《古兰经》曾几经易主。根据废除“尕最”制度后,甘肃临夏马安良仗势夺走《古兰经》,震撼撒拉八工。马安良返回临夏途中,突然狂风不止,雷雨交加,天昏地暗,
伸手不见五指,使他无法翻越达里加山,只得返回循化将《古兰经》还给撒拉人。后来又被马步芳夺走,将其置于“
回族教育促进会”。解放后,党和人民政府归还给循化,照旧保存在“尕最”后代家中(1958年前由尕最后代街子乡农民韩五十八老人保存)。
1954年,这部《古兰经》被送往叙利亚参加国际展览会,在伊斯兰中产生很大反响,盛赞这是今世少有的珍本,展览会后,国家主办单位仍送归原主,现用裹缠丝绸料和精致的木箱为当时因参展所置。
1958年,宗教制度改革时曾出现焚烧经典等“左”的错误,循化地区也不例外。为使这部经典免遭厄运,当时在循化的撒拉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建议省委统战部以参加国庆十周年民族展览的名义将这部《古兰经》送往民族文化宫加以保护。此后20年无人敢于提及。1979年在西宁召开的《撒拉族简史》初稿讨论会上,反映撒拉族人民欲寻《古兰经》的愿望。当《
光明日报》驻青海记者陈宗立同志得此消息后,于1980年2月28日《光明日报》第1054期《情况反映》栏上以《青海省循化撒拉族人民要求归还<古兰经>》为题,呼吁有关部门协助查找。同年5月,陈宗立同志亲自到
北京民族文化宫,在有关人员的配合下,终于在地下藏书室找到这部《古兰经》。1982年,循化县人民政府派专人去北京接收并存放在街子清真大寺至今。
有关专家学者认为,这部《古兰经》不仅对研究撒拉族的来源、历史具有重要价值,而且对研究整个伊斯兰教具有重大意义,是宝贵的文化财富之一。为此,《人民日报》曾于1982年1月3日介绍称:“这部阿拉伯文手抄本《古兰经》相传明洪武三年传入我国,这种年代久远版本珍贵的《古兰经》世界上仅存三部。”
阿合莽和尕勒莽拱北:街子清真寺寺院对面是先祖阿合莽和尕勒莽的拱北(先贤墓冢)是由雕刻大型花卉图案的青砖围墙组成,长7.10米,宽6.25米,高3.3米,两棵枝繁叶茂的老榆树从两拱北分别长出,披荫一方。“拱北”与街子清真大寺,骆驼泉浑然一体,互为映衬,真是“白驼映泉泉更美,亭榭飞花花复芳”,每年前来游览观光,科考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