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发症是指在某一种
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发生了与这种疾病治疗行为有关的另一种或几种疾病。医学上并发症的概念是指那些通过系统的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人们已经总结出的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不良后果。如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可导致肝损害或肾损害等。
手术并发症是指手术操作而引起的其他组织器官的损伤、缺失、功能障碍等,可见于临床各手术科室。
并发症产生原因
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1.患者因素:如解剖异常,个体差异,病情轻重等。
2.医生因素:手术者技术生疏,操作粗燥,诊断失误等。
3.护理因素:如护理操作失误,护理管理混乱等。
和并发症相对应的是医疗意外。所谓医疗意外是指由于病情或病员体质特殊而发生的,医疗机构无法预料的原因造成的损害后果或医疗机构确实无法避免的医疗损害后果。即在诊疗护理工作中,虽然客观上发生了病员死亡、残疾、组织器官损伤导致功能障碍等不良后果,但对这些后果的发生,医务人员主观上不存在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不能预见的原因所致。
手术后并发症是由原有疾病对机体的影响、手术造成的组织损伤、手术时的细菌污染、手术后切口疼痛以及正常活动受限等因素引起,分为一般性并发症和特殊并发症。一般并发症在各种手术后都可能会出现,如切口感染、出血和肺炎等;特殊并发症与手术方式有关,如胃切除后的
倾倒综合征、肺叶切除术后的支气管胸膜瘘等。并发症轻者增加患者痛苦,延迟康复时间;重者可危及生命。及时防治并发症是术后处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常见并发症
1.术后出血
术后出血可以发生在手术切口、空腔器官及体腔内。腹腔手术后24小时之内出现休克,应考虑到有内出血。胸腔手术后从胸腔引流管内每小时引流出血液量持续超过100ml(≥200ml/小时,提示有活动性出血,常需再次手术止血),提示有内出血。术中止血不彻底,创面渗血未完全控制,痉挛的小动脉断端竖行,结扎线脱落,凝血障碍等,是导致术后出血发生的常见原因。
术后出血可出现局部渗血多,并逐渐形成血肿,一般不引起严重后果,但发生于颈部的血肿,可压迫气管引起呼吸困难,甚至可突然发生窒息。体腔内的原发性出血,引流管可流出大量鲜血;术后短期内出现休克,虽经输血、补液处理,休克不见好转,甚至加重,表示内出血量较大。严重的出血可发展为出血性休克,后果较严重。
2.术后发热
术后发热是常见症状,72%的患者体温超过37℃,41%高于38℃,但术后发热一般不一定伴发感染。术后第一个24小时出现高热,如能排除输血反应,多考虑
链球菌感染。手术时间较长、广泛组织损伤、术中输血、
药物过敏等也可引起发热。
3.切口感染
切口感染一般于手术后数日出现,与患者的体质和病变的性质有一定关系。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因素较多,如局部血肿、异物及患者局部组织或全身抵抗力减弱等,均可导致感染的发生。伤口局部红、肿、热、痛和触痛,有分泌物,伴或不伴发热和
白细胞计数增加。
4.切口裂开
切口裂开是指手术切口的任何一层或全层裂开,可发生在全身各处,但多见于腹部及肢体邻近关节的部位。常发生在术后5~9天,发生率0.5~3%。患者在一次突然腹部用力后,随之切口疼痛并有血性渗出,有时甚至能听到切口崩裂的响声。严重时,有内脏由裂开的切口脱出,常见为大网膜和小肠襻,可发生休克。其发生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①年老体弱、
营养不良、
慢性贫血、低蛋白血症、
维生素C缺乏等,术后组织愈合能力差;②切口局部张力过大、对合不良,切口的血肿和化脓感染;③腹腔内压力突然增大,如剧烈咳嗽、严重腹胀等。
5.肺不张
肺不张常发生在胸腹部大手术后。由于手术后切口疼痛,呼吸活动受到一定限制,使呼吸表浅,不敢咳嗽,不易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也可因药物、麻醉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等因素,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或变黏稠,最后分泌物堵塞支气管造成肺不张。局限性肺不张临床一般表现为咳嗽、呼吸快而浅、心率增快、体温升高,叩诊时患部出现浊音,听诊时呼吸音减弱或为管状呼吸音。发生大片肺不张时,可出现纵隔向患侧移位,膈肌升高,严重呼吸困难、发绀,白细胞和
中性粒细胞增多。
6.压疮
术后需长期卧床者,由于护理不当或年老体弱,容易产生压疮,多见于背部、骶部、足跟等部位,多局部血运障碍、愈合能力差,溃疡往往经久不愈。
7.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术后患者长期卧床,下肢静脉回流缓慢;手术破坏的组织释放大量凝血物质进入血流;严重的脱水、血液浓缩、血流缓慢;下腹部和盆腔手术,可造成静脉壁的损伤,易形成血栓。血栓好发于下肢的深静脉内,上肢及其他部位较少见。一般无全身不适,初期局部体征也不明显。小腿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患者有轻度发热和脉率加快,小腿肌肉有疼痛,足背和踝部常有水肿出现。髂股
静脉血栓形成后,整个患肢疼痛、肿胀,皮肤发白或略发绀,可见浅静脉曲张,在股管区有明显压痛。
并发症的防治
1.术后出血
在手术过程,止血要彻底,术毕应用生理盐水冲洗创面,清除凝血块之后,再仔细检查每个出血点,较大的血管出血应该缝扎或用双重结扎止血。术后一定要做好控制感染、保持引流通畅等。一旦发生术后出血,如保守措施无效,应尽早手术探查,并彻底止血,充分引流伤口坏死液,术后大量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局部止血有困难或无法控制出血时,应结扎出血部位近心端的动脉干,以控制出血,挽救生命。
2.术后发热
体温不超过38℃时,密切观察,不需处理。>38℃且伴不适时,予以物理降温,对症处理等。
3.切口感染
手术前、后注意提高患者抵抗力,及时纠正贫血、低蛋白质血症和水、电解质失衡。对已经感染和污染的伤口,手术结束前切口用等渗盐水反复冲洗,严重污染切口需延期缝合。对止血不彻底、死腔不可避免、污染较严重的切口,应放置引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用药原则视病情和手术情况而定。
4.切口裂开
手术前纠正患者的营养状况,术中正确缝合切口各层。术后及时处理腹胀,避免增加腹内压以及预防切口感染。对体质虚弱和老年患者,估计切口愈合不良,应加用减张缝合,还应对腹部切口适当予以加强包扎,减少切口裂开的机会。如切口已裂开,无感染,应立即手术,在腹肌完全松弛的情况下,重新逐层缝合腹壁,并加减张缝合。
5.肺不张
手术前应治愈原有呼吸道疾病,减少肺泡和支气管内分泌物,对术前不能彻底治愈的肺部疾病需提前做好呼吸功能和咳嗽的训练。全麻患者术中及手术结束时,应吸尽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术后协助患者咳痰。进行有效的
胃肠减压,减少
胃肠胀气对呼吸的影响。手术后应避免限制呼吸的固定或绑扎,鼓励患者多作深呼吸和早期活动。个别情况下,呼吸道分泌物多而黏稠且无力排痰者,可考虑支气管镜下吸痰或作
气管切开术,以利痰液吸出。为防止感染的发生,可采用抗生素雾化吸入以及全身应用抗菌药物等。
6.压疮
术后不能早期下床活动者,应协助其定时翻身,每日用热水擦洗1~2次,并适当进行局部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避免压疮形成。一旦发生压疮,需每日换药,清除创面脓性分泌物,清理坏死组织,加快创面愈合。
7.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术后应加强早期活动,尤其是下肢的自动或被动活动,争取早日离床。患者卧床时可将床脚垫高15~20cm,以促使下肢血液回流。弹力袜等物理治疗促使下肢血液回流,有助于及时适当补液和输注
低分子右旋糖酐,以增加血容量,降低血液黏稠度和防止血小板聚合,
低分子肝素的治疗可显著降低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静脉血栓形成后,静卧抬高患肢或垫高床脚,卧床休息7~10天。溶栓治疗适用于病程不超过72小时的患者;溶栓或手术后的后续治疗,预防血栓复发以及病期超过3天的患者采用抗凝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