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无措(拼音:shǒu zú wú cuò)是一个
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
论语·子路》。
先秦《
论语·子路》:“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有一回子路问孔子说:“卫国国君要您去治理国家,您打算先从哪些事情做起呢?”孔子说:“首先必须正名分。”子路说:“有这样做的吗?您想得太不合时宜了。这名怎么正呢?”孔子说:“仲由,真粗野呀。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采取存疑的态度。如果名分不能正确立定,那么,说出的话就不合理;如果说出的话不合理,那么,一桩桩国家大事就不可能依次完成;如果一桩桩国家大事不能依次完成,那么,保证事得其序的礼和人得其和的乐就不能倡导;如果礼乐不能倡导,礼无以安上,乐无以移风,那么,执行刑罚就不会准确恰当;如果执行刑罚不准确恰当,那么,老百姓就手足无措。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所以,君子一定要定下一个名分,必须能够说得明白,说出来一定能够行得通。君子对于自己的言行,是从不马马虎虎对待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凡事一定要有正当的根据和理由,道理才讲得通,做事才有章法可依,否则就会乱套。在生活中,面对手足无措的突发情况时,人们应该不紊乱、不慌张,冷静的分析比较、综合判断、合理推理,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迅速做出最佳的反应。
唐·
白居易《谢蒙恩赐设状》:“臣所以凌兢受命,俯伏荷恩,心魂不宁手足无措。”
唐·
姚思廉《
陈书·卷六·后主本纪》:“自画冠既息,刻吏斯起,法令滋章,手足无措。”
清·
陈忱《
水浒后传》第十二回:“正忧疑不定,忽报宋兵到了,惊得手足无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