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榴弹
手榴弹
手榴弹是一种能攻能防的小型手投弹药,也是使用较广、用量较大的弹药。它既能杀伤有生目标,又能破坏坦克和装甲车辆。手榴弹由于体积小、质量小,携带、使用方便,曾在历次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
简介
各兵种通用的作战与自卫两用武器装备。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廉、使用方便等优点,配备步兵,用于杀伤有生目标、破坏简易土木工事或完成其他作战任务。
一般由弹体和引信(或发火件)两部分组成。弹体形状通常为圆柱形、卵形和桶形等。有的还有手柄,弹体内装炸药或其他装填物。一般采用延期发火件、击发(拉发)延期引信、触发引信或延期/触发两用引信。按用途,可分为主用手榴弹、特种手榴弹和辅助手榴弹。主用手榴弹又可分为进攻型手榴弹、防御型手榴弹、攻防两用型手榴弹和破甲型手榴弹;
特种手榴弹可分为发烟手榴弹、照明手榴弹、干扰手榴弹和防暴手榴弹等;辅助手榴弹有教练手榴弹、演习训练手榴弹和演习手榴弹等。使用最多的是主用手榴弹。①进攻型手榴弹。又称爆破手榴弹。壳体用薄铁皮、塑料、硬纸板或胶木等材料制成。爆炸时产生较大爆轰波和少量破片,震慑和杀伤敌人。安全距离一般小于15米,使用者投掷后可以继续前进,而不会伤及自己,适于进攻作战。②防御型手榴弹。又称破片手榴弹。主要依靠破片的动能杀伤有生目标,杀伤半径5~15米,安全距离在20~30米。单个破片重0.10~0.4克,有效破片数一般为100~4000片,有的多达6000片,破片初速一般为1500~1800米/秒。③攻防两用型手榴弹。有的进攻手榴弹外可加装破片套,作为防御手榴弹使用;有的采用高速小破片,投掷后不影响冲锋动作,适用于进攻战斗。④破甲型手榴弹。采用聚能装药和触发引信,重量较大,全弹重一般在0.5~1.0千克,投掷距离在15~25米,穿透装甲钢板的厚度一般在70~200毫米。
历史
手榴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9世纪末10世纪初的唐代中、晚期。在唐末的战乱中,人们便开始用火药做成各种形状的火器来杀伤敌军人马。宋咸平三年(1000),唐福向宋真宗献的火器,是史料记载最早的手投弹药。14世纪末15世纪初,火药随成吉思汗军队的木轮战车一道传到欧洲。15世纪,欧洲出现了用黑火药制成、用于城堡和要塞防御的手榴弹。17世纪,有些欧洲国家将手榴弹配备于精锐部队,出现了专业的“掷弹兵”,并很快在欧洲风行一时。19世纪,出现了远程枪炮,减少了城堡攻防战,手榴弹一度受到冷遇。20世纪初,堑壕战兴起,手榴弹作为对付堑壕和建筑物内隐蔽目标的有效武器,再次受到普遍重视。尤其是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手榴弹取得显著的效果,引起各国军队的重视,各国竞相研制和装备手榴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手榴弹作为攻击堑壕内和隐蔽物后的目标的武器而被普遍使用。英军装备的米尔斯手榴弹和德军装备的木柄手榴弹,是当时性能较好的手榴弹。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随着坦克和装甲车等多种目标在战场上的出现,研制了反坦克手榴弹、发烟手榴弹和其他特种手榴弹。50年代末,手榴弹已经发展成为种类繁多的单兵近战武器。80年代以后,电子技术等高新技术陆续应用于手榴弹的研制与生产,电子手榴弹引信的研制成功,使手榴弹的综合性能迈上一个新台阶。许多性能优良的手榴弹陆续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典型产品有西班牙的奥哈姆布拉系列手榴弹和英国的O1A1手榴弹等。未来将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提高手榴弹的总体性能,研制多功能、组合型系列手榴弹。
发布者: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审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0 16:12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