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滚鲁克古墓群,位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车尔臣河西约10公里的堆积阶地上,地处东临古河道,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是古代
且末国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昆仑山北麓发现的最大墓群之一。
历史沿革
1985年,新疆博物馆对扎滚鲁克古墓群墓地进行发掘。
1986年和1987年,新疆博物馆在扎滚鲁克古墓群采集了部分遗存。
1989年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文管所又清理了墓葬2座。
1996年,新疆博物馆等在一号墓地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共清理墓葬102座。
遗址特点
一号墓地
扎滚鲁克古墓群一号墓地的墓葬分为三个时期,一期墓葬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彩陶器、木器等,年代距今约3000年(西周时期);二期墓葬距今1900一2600年(春秋战国时期),为扎滚鲁克墓地的主体文化,墓葬有长方形棚架墓,流行单人葬、合葬、丛葬,葬式以仰身上屈肢葬为主,随葬以木器和陶瓷为主,还有骨,角质器、铜,铁器、毛,丝纺织物等;三期墓葬有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方形竖穴棚架墓、洞墓葬等,出土器物有木器、陶器、铁器以及棉布、丝织物、纸质文物、玻璃杯等,距今1500—1900年(东汉-魏晋时期)。
二号墓地
扎滚鲁克古墓群二号墓地,位于且末县托格拉克勒乡兰干村与扎滚鲁克村交界地带的“黑沙梁”上。由于墓地破坏严重,地表看不出明显封堆。发掘的两座墓葬均为刀把形单墓道竖穴土坑棚架墓,一号墓内葬30个体,其中除2个骨架完整外,大部分骨架不全,缺失或少或多。二号墓葬中葬死者27个,骨架残缺严重,少数葬在尸床上,大部分发现在填土和墓底,经鉴定尸体大部分属于成年人,但也存在一定数量的儿童,可辨认的葬式有仰身屈肢和侧身屈肢。
三号墓地
扎滚鲁克古墓群地位于托格拉克勒克乡扎滚鲁克村西1.5千米处的农耕区中。墓地地表已被完全破坏,不见墓葬之迹象,其数量、形制结构不详。根据看到的一些遗物判断,应属于扎滚鲁克1号墓地三期文化的墓葬,年代为东汉至魏晋时期。
四号墓地
扎滚鲁克古墓群四号墓地位于墓地位于扎滚鲁克1号墓地西面的沙地上。该墓地的墓葬属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和长方形竖穴土坑棚架墓类型,与扎滚鲁克1号墓地的一二期的墓葬相近,地表所见的陶片、毛织物残片的特征亦与扎滚鲁克1号墓地一二期的墓葬中的同类遗物相似,其年代上限当在前1000年之后,下限不晚于汉代。
五号墓地
扎滚鲁克古墓群五号墓地位于托格拉克勒克乡兰干村南约900米处的农耕区中。
二十四号墓葬
1996年出土的24号墓葬位于扎滚鲁克古墓群的西南区,为单墓道长方形棚架墓,墓室用盐碱水处理,硬度极大,墓室内的干尸干化程度很好,保存非常完整,有很高的文物考古研究和观赏价值。墓向东北方,墓口为二层台式,属家庭丛葬墓,共有男、女、小孩14人,以仰身屈肢葬为主。随葬有石、陶、木、铜、铁、棉、毛服饰等,年代距今约2600年(春秋战国)。
文物遗存
木雕动物纹盒
木雕动物纹盒,出土于且末扎滚鲁克1号墓地24号墓。长18.5厘米、宽5.1厘米、厚4.5厘米。其呈长方形,子母口,有盖。盒子用“开半对连”技巧合为一体,并且盖子可以滑动。盒与盖雕有图案纹饰,似为变形鸟的形象,其造型设计独特,雕工圆润。另外盒子布满鸟纹,使图案纹饰具更大的动势感,仍可感受到鸟儿飞翔的意境。而纹样装饰之奇特,由现实形象走向变形、抽象化,颇有适足表现民族心理的一种形式。
扎滚鲁克古墓群木雕盒,表现了古且末文化与丝路文化、北方草原文化的交流融合而形成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为研究新疆塔里木盆地古代民族的种族、生产、生活、埋葬制度等诸多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是华夏文明史中有代表性的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研究价值。
木雕狼纹盒
木雕狼纹盒,出土于且末县扎滚鲁克1号墓地64号墓。长13.5厘米、宽4.5厘米、高5厘米。其呈长方体,有子母口,盖丢失。引人瞩目之处,是盒身浮雕的狼纹。老狼瘦身、长脖、尖嘴、立耳,在臀后还刻出一个反向的头。
棕色尖顶毡帽
棕色尖顶毡帽,出土于扎滚鲁克古墓群3号墓,时代为西周晚期。这顶毡帽是用两片近似长三角形的棕色毛毡对接缝合而成,黄色缝线同时为装饰线,口缘外翻,帽缘到帽冠呈斜坡形,尖顶部向后弯曲并填充毡块,立体感很强。在新疆各地历史文化遗迹中,尖帽是一种普遍的服饰文化现象,清晰地展示文化交流融合的轨迹。
木箜篌
扎滚鲁克2号墓地的两件木质竖箜篌,出土时均位于一位中年妇女尸骨的胸部。除了蒙皮琴弦已失之外,其他部分保存较好。出土箜篌由音箱、琴颈和琴杆三部分组成,音箱和琴颈由一整块胡杨木雕刻而成,通长87.6厘米。音箱呈半葫芦形,其外壁经过打磨,非常光滑,口部残存曾经粘附的蒙皮的痕迹,琴杆上部有3道明显的系弦痕迹。
扎滚鲁克古墓群出土的箜篌,是中国境内迄今为止时代最早的箜篌,属于竖箜篌。据专家们考证,这件箜篌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它将中国箜篌的历史,向前推进了至少500年,填补了中国音乐发展史的一个空白。
历史文化
扎滚鲁克古墓出土箜篌的深入研究,可知在汉代以前,箜篌就从波斯传入西域,传播者是活跃于西亚、中亚的塞族。
扎滚鲁克古墓群早期是以黑色圜底折肩(腹)钵为代表的遗存,这种文化因素很可能是体现了与境外中亚地区青铜文化,尤其是楚斯特文化的联系,在该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融入了吐鲁番盆地的苏贝希文化和察吾呼文化群巴克类型遗存的大量文化因素,同时也存在着与阿尔泰地区巴泽雷克文化风格一致的文化因素,而到了扎滚鲁克文化晚期,与中原王朝也建立了较为广泛的联系。扎滚鲁克文化形成以后,不断发展强盛,分布范围横跨车尔臣河和克里雅河,并沿塔里木盆地南缘向西不断施加影响,包孜东和库兰萨日克墓地遗存中的折肩(腹)钵遗存,很可能就是接受了该类文化的影响。
文物价值
扎滚鲁克古墓群为研究且末国的历史提供了大量珍贵资料。
扎滚鲁克古墓群代表了新疆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区有代表性的区域文化,反映了这一地区汉通西域以前至魏晋的社会发展概貌,遗迹现象和出土文物表现出古且末国文化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以及与丝路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的交流,为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文物保护
2001年06月25日,扎滚鲁克古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扎滚鲁克古墓群,位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车尔臣河西约10公里的堆积阶地上。
交通路线
在且末县国家电网站上车乘坐且末1路,到玉石交易市场站下车步行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