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诗人
职业
名词解释:他们打工,他们写诗,一个独特的称谓很能表明他们的特殊身份——打工诗人。也指由徐非、罗德远、任明友、许强等打工诗人自费创办的全国第一份民间打工诗歌报《打工诗人》。
宣言
打工诗人:一个特殊时代的歌者;
打工诗歌:与命运抗争的一面旗帜!
我们的心愿:
用苦难的青春写下真实与梦想,
为漂泊的青春作证!
——选自《打工诗人》刊首语:罗德远
历史背景
在中国南方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有这样一群普通而又特殊的打工者——他们普通,是因为他们与许多打工者一样,饱尝了打工生活的苦辣酸咸,有着颠沛流离的人生;他们特殊,是因为他们始终怀抱美好的理想,跋涉途中藉文字的温暖照亮心灵,用漂泊的青春抒写梦想、吟唱生活,为千百万打工者树立了一面与命运抗争的旗帜……
他们打工,他们写诗,一个独特的称谓很能表明他们的特殊身份——打工诗人。
一直以来,由于生存环境的流动性及其它因素使然,打工诗人们的作品零星地出现在一些打工生活期刊上,未能产生其应有的影响。这是一群从流水线上成长起来的打工诗人,因为追求清贫的诗歌梦想,他们所遭受的苦难甚至比一些普通打工者还要多;然而因为有了诗歌精神的照耀,他们远离了迷茫和黑暗……一种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让他们那干过苦力经受过磨难的手拿起了笔——那些来自底层催人泪下的呐喊和出自心灵的诉求,曾感动过许许多多同在异乡寻梦的朋友……
发起
打工诗人们由于命运相似和爱好相同,是很容易引为知己,走到一起来的。这其中,《佛山文艺》、《打工族》等起到了功不可没的“纽带”作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佛山文艺》的“星梦园打工诗人流行榜”和《外来工》的“青春驿站”很受打工读者追捧,许多作者以能在这两个栏目发表作品为荣耀。1996——1999的几年间,徐非、沈岳明、罗德远、任明友、曾文广、柳冬妩、张守刚等的作品频频在栏目里亮相。慢慢地,彼此的名字让对方所熟知。
2001年正月初三,惠州西湖。许强和罗德远、徐非、任明友都没有回老家过年,他们相约来到惠州畅叙文学人生。游览西湖时,大家不知不觉谈到了时下众说纷法的“打工文学”——都是诗歌爱好者,话题自然又转到了诗歌上。大家认为,一些处于“高蹈”地位的诗歌正孤芳自赏远离普罗大众,而打工者的生存和情感状态却未能引起更多的关注。“干脆办一份打工人自己的诗报吧!”大家很快有了一个共同的想法。
届时由几位编委自费出版,并邀请了远在四川的《星星诗刊》主编杨牧题写了刊名。2001年5月31日,选发17位诗歌作者的《打工诗人》报出刊了!
第一期印刷了500份,寄向四面八方,很快,这份普通的诗报就在诗坛掀起了一场不小的波澜!一些著名评论家、诗人读到这份粗糙的报纸后十分震动,他们没想到:一份纯粹的诗报,竟然诞生在求生与竞争激烈的沿海,而且出自一群异乡谋生的打工者之手!更令他们刮目相看的是,这些诗作的质量并不比一些知名诗人差!随后,《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诗林》、《北京文学》、《星星诗刊》、《华夏诗报》等用大量的篇幅转载了《打工诗人》的作品。《北京文学》破例选发了两个专版,《诗林》更是用大量版面选发10位打工诗人的30首诗作。一至九期,《打工诗人》报被转载率竟达到了近80%,印数则从最初的500份增加到5000份。
诗歌成长
“打工诗歌”和《打工诗人》出现在广东不是偶然的,广东打工潮的出现,为其提供了适宜的土壤。《打工诗人》为诗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诗歌人才。《打工诗歌》关注时代,关注底层部落的生存与命运,这样的文艺作品绝不会曲高和寡,这样的艺术有血有肉、形象丰满,一定能在千百万人心中越传越远,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史……,由许强、陈忠村、罗德远主编的中国第一部打工诗选《中国打工诗歌精选》,出版,该书厚达500页,收录了全国各地打工诗歌作者的作品,将是一部时代性的珍贵文字史料。 对于热爱诗歌的打工读者而言,他们的名字并不陌生:许强、罗德远、徐非、任明友、张守刚、曾文广、沈岳明、许岚、柳冬妩、何真宗、刘大程、家禾、马忠、郑小琼、黄吉文、李明亮、郁金、汪洋、郑建伟、李福登、叶耳、李笙歌、游鱼、刘洪希、唐以洪、魏先和、湘男、李长空、李海涛、阿鲁、池沫树、李晃、刘付云、尹宏灯、赵大海、黄世钊、陶天财、李斌平、王晓忠、杨长发、罗占勇、陈传贵、宋世安、孙海涛、黄荣东、陈永安、孙久万、曹月芬、徐晟……如果按地域划分的话,他们分别来自四川、重庆、湖南、安徽、湖北等全国近三十个省……
至2011年,《打工诗人》已走过十年历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底层打工者或关注底层的作者加入这支创作队伍,这些现实主义的诗篇,注入打工者或底层的理想和信念,为心灵带来精神的向往与寄托。从第27期起,在《打工诗人》报头打上鲜明一行字:坚持民间立场,关注底层生态,以此表明今后一个时期的办报方向。《打工诗人》至今出刊29期,共推出300多位“打工诗人”的1500多首优秀诗歌作品,作者由最初主要集中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到遍及长三角、北京、天津、重庆、浙江等全国各地,创作者主要来自白领、普工、修理工、建筑工、补鞋工、流浪歌手等各个行业的业余作者。通过《打工诗人》这个载体,先后编选出版了《1985-2005年中国打工诗歌精选》、《2008年中国打工诗歌精选》、《2009-2010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等年度选本,将“打工诗歌”推向全国,《文学报》、《中国青年》、《诗刊》、《工人日报》、《诗选刊》、《星星诗刊》、《华夏诗报》等报刊陆续推出作品专辑,介绍和推荐打工诗歌优秀作品,近五十位打工者出版个人诗歌作品集,全国有50多位专家、教授对“打工诗歌”进行研究,更有许多大学生、研究生、硕士、博士生将“打工诗歌”作为毕业或研究论文。
2011年11月5-6日,由广东省惠州市作家协会、《打工诗人》编委会联合主办的“《打工诗人》创刊十年纪念诗会”在惠州西子湖畔的惠州宾馆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教授、专家济济一堂,共同见证《打工诗人》创刊十年走过的不凡历程。
参会的打工诗人代表,来自打工的各个行业,如从河源赶来的商西恒,他是一名四川省作协的会员,同时也是一名地道的建筑工;任明友、黄吉文、汪雪英、蒋明、王承东、陈芳、池沫树、李凌、李建毅、蒋志武、冰雨、许立志、黄贵美……以及今天未能参加活动的编委诗人徐非、许岚,还有创办民刊的李晃、陈剑文、步缘等,他们从最底层做起,如今大多是编辑记者、企业报主编、主管,私营业主等,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情感来源,仍然来自打工生活,他们堪称优秀的“打工诗歌”写作者。
总结打工文学,梳理“打工诗人”发展历程,一些人和事无法绕过。一些报刊杂志、诗人作家推动了“打工诗歌”的发展,如最早提出“打工文学”概念、中国最早打工生活期刊《大鹏湾》的编辑张伟明先生;先后在《佛山文艺》、《打工族》、《江门文艺》从事诗歌编辑工作的鄢文江先生;早在1996年2月创办过《打工报》,成立打工文学协会的周崇贤、鄢文江和林灵先生(15年前,周崇贤、鄢文江、林灵等人创办《打工报》,成立打工文学协会;2001年,创办《打工诗人》。此前广东省成立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创办会刊,耐人寻味的是,这些多年前由打工写作者自发的民间行为,恰好是如今的政府行为;而15年前的周崇贤是打工文学协会的主席,这次则成为广东省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的主席);在这里,还要提到一直致力于劳工维权、多次报道打工文学活动,来自广东省总工会《南方工报》的资深记者詹船海先生;曾在深圳龙华文体中心开办打工黑板报的肖群英女士;第一个出版打工诗歌集《漂流花季》的女诗人汪雪英等;在打工文学评论方面,柳冬妩、鄢文江、张一文等以切身的在场感,写下大量关于打工文学和打工诗歌的评论,且都出版了专著;热情关注、支持并撰写了大量打工诗歌评论的何轩、龚奎林教授;在这里,更不能忘却《打工诗人》的老朋友,老一辈的打工诗友孙文涛老师——在《诗刊》工作期间,他推出大量底层作者的作品,曾以专辑的形式集体亮相《诗刊》,由《诗刊》编选的《2007年中国当代诗库》、《2008年中国当代诗库》,有一半以上选发来自打工一线的现实佳作,他还热心向青春诗会举荐,让打工作者有幸出席青春诗会,比如大家熟知的郑小琼,因此我戏称孙老师为“没有变质的老一代”。
无论是《打工诗人》还是由此推出的“打工诗歌”,从一诞生伊始,就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这是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有人说,这是一个值得尊敬、富有责任感的特殊群体,“打工诗歌”如同打工者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所作出的贡献一样,理应在当代诗坛占有一席之地;有的我和我的作品划入打工诗人、打工诗歌的行列,我伤不起;也有的人说,标榜自己的“打工诗人”是在炒作、作秀;……非常认同著名评论家吴思敬先生的观点:面对这些大量反映底层经验、反映草根阶层和打工生活的诗篇,有些人不太认同,认为某些诗人打出“打工诗歌”和“底层写作”的旗号,是在“作秀”,以此标榜自己的伦理优越感,争取诗坛的话语权。这种纯然从动机出发对“底层写作”的批评未免有简单化之嫌。带着不纯的想法从事“底层写作”的人肯定会有,也正像带着个人目的参加革命的人一样;但我们不会因某些人参加革命动机不纯而简单地否定革命的价值,我们自然也不应当以“底层写作”者的某些杂念而完全否定“底层写作”的意义。事实上,一个社会,底层总是多数,关注底层就意味着关注大多数群体的命运。而关注大多数群体的命运,正是一个诗人最基本的人性立场与道德选择。罗德远在10周年庆会上说道:《打工诗人》已经超出文本意义,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因此,对于一位热爱生活的诗人来说,参加这样的活动,可以进一步了解《打工诗人》和“打工诗歌”,而不会因为参加《打工诗人》的聚会,或在《打工诗人》发表作品,就会戴上一顶“打工诗人”的紧箍咒,从此脱不下这层皮子。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9 16:10
目录
概述
宣言
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