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风车是
明代从江南传入冀东的一种木制民用粮食加工设备,作用是利用风和比重、惯性等原理分离谷物的成、秕或米、糠。
风车作用
从它的传入使用,到渐次被现代机械取代而退出历史舞台,算来已达几百年。其间,它常与石碾为伍,为人们提供精美食粮。
风车的出现,提高了我们祖先的生活质量和对美的追求,是先人经过长期的探索而创造的一种木制工具。
饮食乃生活中的第一件大事。饮食的质量高低,取决于生产力和饮食文化的发展。关于吃什么、怎么吃,过去以主要农作物五谷为主,而更重要的是米和面粉。从新石器时代的黍和稷被人类培育为农作物流传下来,并由籽粒变成米,无非是舂之磨之,去粗取精。籽粒去皮之法,大致是借用臼舂或石磋,或以断木为杵,凿石为臼,或舂或磋,或簸或揉。然而它却是积累若干年的实践经验,并非一蹴而就。舂米臼是中华民族在古代为人类做出的一大贡献,它体现了炎黄子孙的聪明才智,是值得骄傲的。
用石磨脱谷皮,石器时代已有此技术。到了春秋末年,石磨得到进一步改进,不但可以去壳皮,还可以砻米,麦可以粉櫗。说明古时的米面加工已用石磨,并渐次推广。
风车历史
明朝宋应星《
天工开物》载:谷物分离成、秕,南方人利用风车把轻的秕谷吹掉,北方则用扬场法或簸箕簸。说明风车是先由江南创制而逐步传入北方的工具。另据吴孟雪《明清欧人对中国科技的介绍和应用》一文载:“中国还有一种扬谷扇车是用来将糠秕和谷粒分开的。这种扇车曾于1700年~1720年之间由荷兰船员带到欧洲,大约也在这个时候瑞典人直接从中国南方进口了这种谷扇车。1720年左右,
耶稣会士(编者注:耶稣教会传教士)也从中国把几台谷扇车带到了法国,而在此之前西方人主要是用扬铲扬谷和用谷筛筛谷。”这里的谷扇车即是风车。它主要由风箱、风扇、料斗、出米簸箕、出糠口等连体组装而成。除摇把、轴杆外,均由木料制作。
风车构造
打风车虽不是很细致的活,但也有很多技术要求。
选材多用不易变形走翘的红松、山杨、椿木椴木等。风车一般通长6尺,风筒长3尺、高1.5尺、宽1.5尺左右,一端与直径约3尺、宽和风筒宽相同的风箱连接并相通;一端敞开为出糠(排风)口。风筒上面靠风箱开进料口、装进料斗;风筒下面靠风箱一侧开出米口、连接出米簸箕,靠出糠口一侧,与出米簸箕并列开碎米出口、连接碎米簸箕。碎米簸箕有插板挡着存储,存多了取出。风筒与风箱以四脚支撑,保持水平,风箱上缘距地面约4.5尺。风箱中心两鼓面上开圆孔用于进风、架轴瓦用于装摇把。摇把上均匀装4个风扇,风扇外缘至风箱内壁2寸左右。
风车制作的技术要领是:箱体板厚适当,同时兼顾稳重和搬运方便;进风口大小适当,使之与排风匹配,对流通畅;风箱内弧圆滑,扇叶尺寸精确、质地均匀,使之动静平衡;摇把弯成直角与轴杆相连,使之操作便利;箱板拼接对缝严紧,密封性好。
箱板拼接时,风箱的两个鼓面,先拼板裁圆。过去多以百工五法中的“为圆以规”法画成。规,并非现代的圆规,它是用一根方木,一端固定在待画圆的木板中央为圆心,另一端凿一排孔,再依圆的大小插入画笔(或临时钉个小钉),以手推转,即成所需之圆,尔后用踅锯裁成。鼓帮是按形制规格,做成宽3寸左右的木板,两侧面倒角后,依次将两端钉在两鼓面的外圆上。风筒的4面板,均钉钉子连接。风箱靠框架支撑,并以木线或竹条钉钉加固,使之严密牢固。进料斗,出米口、碎米口的簸箕,因承重多为榫卯结构。风车做工不细,尤其随着使用,密封性会越来越差,此时需用棉花、绳线等捻缝儿。
工作原理
风车的工作原理,类似在自然风下的传统扬场法。不同的是:扬场是将谷物逆风甩出,向前运动中的籽粒,饱满的比重大、惯性大、落点远;秕谷比重较小、惯性小、落点近;皮屑、杂草比重更小,惯性也更小、落点就更近,在风的作用下甚至飘过扬场人。而风车则是谷物碾压后的米(或谷物),从进料口自由落下的同时,借助风扇摇东,加速空气流动产生的风吹过谷物。自然落下的谷物在风的作用下,米或饱满的籽粒比重大、惯性大、落点近,从出
米口流出;碎米或秕谷比重较小、惯性也较小、落点稍远,则从碎米口流出;糠麸或皮屑比重更小、惯性也更小,则随风从排风口排出。
风车,已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逐渐消失。它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其形制结构不仅符合力学原理,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而且显示了一定的设计创意,值得追忆和记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