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是由Carl Einstein、J. Lebert、
让·雷诺阿编剧,让·雷诺阿执导,Charles Blavette、
Jenny Hélia等主演的剧情电影。该片于1935年2月22日在法国上映。
一宗因爱生恨的谋杀案,整个故事结构仿佛多米诺骨牌,嫉妒是推动其滚动的动力,一环扣一环,最后水到渠成。虽然故事本身没有太大的新意,但是导演雷诺阿从关注小人物的真实内心世界的角度出发,展示了贫民在性格上的局限性和狭隘性,探讨了最终导致悲剧发生的整个过程及其根源。影片采用实景拍摄,由当地居民担任群众演员,遂将一个简单的故事讲得自然生动,这对后来的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运动具有一定的影响。
《托尼》的演员表演却多多少少作为布式理论的反面案例。特别是玛丽自杀前后的一场戏。那位扮演玛丽的女演员,对于角色的情绪变化起伏的把握可以说有明显的舞台化痕迹。换句话说,就是看着比较做作,比较假。两位法国电影大师都在追求自然、真实。但他们在对待演员表演的认识上,却几乎持完全相反的观点。殊途真的可以同归。结尾,悲剧发生的同时,又一列满载移民劳工的列车进站。人们像三年前托尼一样提着行李唱着歌走出站台。貌似一种命运的轮回的感觉。但仔细想想却不然。电影至始至终都没有表现过外籍劳工在法国当地受到了歧视和不公。相反,托尼还与本地女房东和农场姑娘先后坠入爱河。因此,这场爱情悲剧并不具有明显的时代和社会特征。没有任何理由相信托尼的后继者们会有谁走上同他一样的命运轨迹。那么又何来轮回之说?对此,还是MOC上的这篇文章的解读更准确一些,“它意味着,我们刚刚所目睹的这场令人震撼的悲剧,在社会和时代的洪流中留不下许久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