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派苦行修士以其圈舞著称。在舞蹈仪式(Sema)上,每次都要演奏“阿音”,它是特别的保留曲目。音乐包括四个部分,器乐部分是对比的节奏型,至少由一名歌手、一名长笛演奏者、一名定音鼓鼓手和一名铙钹手来表演。最早的音乐作品发源于十六世纪中期,结合了波斯和土耳其音乐的传统。保留曲目被不断扩展,在20世纪早期之前形成雏形。
是苏菲派的
苦行修士会,于1273年在康尼亚创立,并从那里传遍奥斯曼帝国。今天,全世界许多土耳其社区仍有苏菲派苦行修士,其中最为活跃和著名的地方仍是康尼亚和
伊斯坦布尔。
舞蹈者将在一处修道院中接受1001天的隐居式的
训练,在那里通过
祈祷、
宗教音乐、诗歌和舞蹈,学习伦理观、行为准则和信仰。训练之后,他们仍是教会中的一员,但是回到他们的工作和家庭中,将世俗生活与灵性结合在一起。
在数小时的禁食后,旋转者开始以左脚为支撑,用右脚作为动力腿做短暂的旋转。旋转者的身体应该是柔顺的,眼睛睁开但不能聚焦,以免视线模糊。舞蹈仪式在巨大圆形的房间举行。1925年还俗政策的结果是所有的修士会教堂被关闭。许多教众在私人聚会中仍保留了他们的传统。30年后,土耳其政府又开始允许这种表演,但只能在公共场合举行。上世纪90年代后,约束松懈,私人团体再度出现,这些私立团体希望能重建原有的精神和该舞蹈仪式的隐秘特色。
2006年9月27日,埃及首都开罗的一个斋月特别演出中,托钵僧舞者舞动着长裙,不停地旋转。托钵僧舞发展自有700年历史的伊斯兰教苏菲派,如今已经从纯粹的宗教活动更多地演变成了
表演项目。
土耳其地跨欧亚,东西方文明的影响,让它魅力独具。来自土耳其的《舞之王“热情之火”》,曾被比喻成伊斯坦布尔(土耳其著名城市)。看这场舞蹈,就如同行走于那座城市,随时能感受到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托钵僧们沉着自若又生生不息的
旋转中,十余位舞者身着荧光舞衣,带领观众进入曼妙的舞蹈王国……随后,古老的神话故事、宗教仪式,现代的文化碰撞,一一展开。在两个小时的表演中,主创人员将全力展现波斯、阿拉伯、拜占庭、奥斯曼、中国文化和西方文明的融合过程。
“热情之火”精致细腻、紧凑灵活。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当然是其拿手好戏———“
肚皮舞”。在宛如舞神的女主演带领下,众多舞者一起舞动她们的身体,既性感又极富生命韵律,给人健康的美感。
《舞之王》融合了东西方音乐与舞蹈元素,可称一部“舞蹈大全”,题材源于奥斯曼民族的民间传说,在120分钟的时间里浓缩了安纳托利亚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将波斯、阿拉伯、拜占庭、奥斯曼文化和西方文明相互融合,甚至动用了古琴等
中国民族乐器。现场观众可欣赏到吉普赛舞、牧羊舞、假面舞、酒神舞,以及来自爱琴海、安纳托利亚、色雷斯、巴尔干、阿拉维等地区的舞蹈。这许多舞蹈中,尤以托钵僧舞最为引人入胜,作为全剧的头炮,该舞种盛行于
土耳其、埃及等阿拉伯国家,特别具有视觉震撼力。托钵僧舞本是伊斯兰教毛拉维教派的男信徒们每周五晚在礼拜式上跳的圆舞,基本动作很简单,就是无休止地旋转,但每次旋转的时间却长达30到60分钟,令人瞠目。
土耳其在一万年前便已成为世界舞蹈的发源地,此次制作的舞剧更接近一台表现多舞种魅力的综合舞蹈秀。现代舞评论家欧建平认为它比《大河之舞》淡化了情节,因而情绪更为轻松:“根据奥斯曼民族的美妙传说,一支小巧的芦笛吹出的12个乐音引发出能与一年四季密切对应的四种舞蹈———时而像疾风一样迅疾,时而像海浪一样灵动,时而像火焰一样炽热。”
据介绍,这台舞蹈秀因为汇集舞蹈很多,故所选的来自各国的55位演员都是“一专多能”。他们总共要穿1800件各
民族服装,而与服装相配的饰物更达18000件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