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钵行脚
佛教术语
“钵”是出家僧人必备之物,为比丘十八物之一。“托”,指出家僧以手持钵,乞求布施。“行脚”,和尚要“行脚”,即走路,倒是中国佛教的美德。到了近代,由于物质的丰富,这一托钵行脚的制度更是被普通人所遗忘。
主要特色
钵又称钵盂,梵语PATRA,为钵多罗略称,僧人出门乞食时之食具。其材料、颜色、大小,均有定制,不得随意改变。钵只可盛放食物,不得存放任何其他物品,包括金银宝物等。佛陀用石钵,大众僧用瓦钵,外道则用木钵。钵的传说,佛陀成道后,四大天王各献一石钵,佛陀因四天王同时献供,为视平等,同收四钵,运用神通,合四石钵为一钵,样子大小等同。石钵的分量很重,虽为一个,重量却与四钵相同。这是佛制之乞食法门,日中一食,充饥之法,正意味佛法不离世间觉的写照,修行不得脱离五欲六尘,而面对尘欲以炼心、修心、证心之功,以达心境自在为趣向。
“托”,指出家僧以手持钵,乞求布施。佛陀制定托钵,令出家众不得从事生计营业,亦不可蓄存财富物资,惟以延续色身、长养慧命之故,出家众为资养色身及令众生种福田而乞食,其意义有二:一是自利,为杜绝俗事,方便修道。二是利他,为福利世人,给予众生种福田的机会。乞食为出家僧众清净之正命,乞食时以维持生命为限,心不贪着,故得食时不喜,不得亦不忧,唯以除旧疾,养气力为要。
“行脚”,和尚要“行脚”,即走路,倒是中国佛教的美德。到了近代,由于物质的丰富,这一托钵行脚的制度更是被普通人所遗忘。
活动背景
2014年5月6日,佛诞日,来自杭州十大寺院及佛学院的300多名僧人托钵行脚,接受沿途信众的慈善捐赠。托钵行脚源自2500多年前的印度佛教传统,其意义之一是方便修道,二为福利世人。
最新修订时间:2023-05-05 14:03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