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扩招
高校扩招或大学生扩招
大学扩招,也称为高校扩招或大学生扩招,简称扩招,包括研究生扩招本科扩招高职扩招,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即中国大陆)自1999年开始的,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简单来说即是自1999年开始的高等教育(包括大学本科、研究生)不断扩大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扩招源于1999年教育部出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适龄青年的15%。进入2008年后,教育部表示1999年开始的扩招过于急躁并逐渐控制扩招比例,但在2009年环球金融风暴的背景下,教育部开始了研究生招生比例的调节。
简介
中国大陆文革结束恢复高考招生以来,高校招生规模尽管在逐年增长,但在1999年之前,高校扩招年均增长都只在8.5%左右。
1999年,扩大高校招生规模。2000年,北京、上海、安徽进行春季招生的改革。2001年,教育部出台新政策,允许25周岁以上公民参加高考,彻底放开高校招生的年龄限制。2001年,江苏省3所高校率先实行了“自主招生”的试点工作。截至2007年,已经有53所高等院校开始自主招生。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历史性的第一次全面实现了网上录取,全国网上录取新生率达到了85%。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2006年,自主招生的高校扩大到了53所。同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这些都是扩招的内容。
1999年,当年招生人数增加51.32万人,招生总数达159.68万人,增长速度达到史无前例的47.4%,之后2000年的扩招幅度为38.16%,2001年为21.61%,2002年为19.46%,到2003年,中国普通高校本专科生在校人数超过1000万。
2019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2019年要对高职院校实施扩招,人数是100万人,涉及到1418所高职院校。
背景介绍
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积极肯定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大规模的国企改制开始推行,经营不善的国企纷纷倒闭,政府开始精简人员,国企改制导致了国企不可能像之前那样大规模接受大学生,于是1996年,国家开始了双向选择,自由择业的试点,到1998年大学生由国家分配工作的制度基本取消,当年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是自主择业的。
同时,在1992年到1998年,由于国企改制,市场经济改革等原因,国内出现了大规模的失业人群(国内称之为下岗职工)。其中1997年全国下岗人员为2115万人。
经济方面,90年代前期,中国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极高,朱镕基开始对过热的经济进行降温——也就是著名的软着陆。通过1993年—1996年的软着陆,使通货膨胀率成功的从1994年的24.1%下降到1996年的8.3%,但是同时,经济增速也大大放缓,国内需求疲软。
实施
1998年11月,经济学家汤敏以个人名义向中央提交了一份建议书《关于启动中国经济有效途径——扩大招生量一倍》,建议中央扩大招生数量。在这份建议书之中,他指出5点扩招的理由:
当时中国大学生数量远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
企改革带来的大量下岗工人如果进入就业市场与年轻人竞争会出现恶性局面。
国家提出经济增长8%的目标,教育被认为是老百姓最大的需求,扩招可以拉动内需,激励经济增长。
高校有能力接纳扩招的学生,当时平均一个教师仅带7个学生。
高等教育的普及事关中华民族振兴。
建议被中央采纳之后,中央很快制定了以“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为目标的扩招计划。
2006年,国家提出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2007年,国家教育部部长周济说:高等教育仍将继续扩招,但是幅度将大大放缓。进入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计划为599万,增长幅度仅为5%,同时,教育部开始对扩招进行反思,并且首次表示1999年决定的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
2012年,教育部已经发布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该意见中明确提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将成为一项基本制度,不给本科生上课不得聘为教授。
数据
全国1998—2012高考录取人数
1998年:录取108万人,报考人数为320万,录取率为34%
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始自1999年,按当年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招生160万人,比1998年增加了52万人,增幅高达48%。
2000年:录取180万
2001年:录取260万人,录取率首次突破50%
2002年:录取320万人
2003年:录取382万人
2004年:录取420万人
2005年:录取504万人,考生867万
2006年:录取530万人,考生880万
2007年:高校计划招生567万人,与30年前报考人数极其接近,但是录取比例约为2:1。
2008年:高考招生人数创新高,计划录取599万人,考生1050万。录取比例57%。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约为1020万人,比2008年减少3.8%,其中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约750万人;本专科招生计划安排数则比2008年增长4%,全国普通高校计划招生629万人。在上述“一少一多”的情况下,预计2009年高考的平均录取率将接近62%,比2008年提高近5个百分点
2010年:录取657万人,考生957万。录取比例69%。
2011年:录取675万人,考生933万。录取比例72%。
2012年:录取685万人,考生915万。录取比例75%。
2013年:考生912万(未统计报考后弃考人数)。
主要影响
积极影响
1.提高高中升学率,使更多学生圆了大学梦。以前,上大学等于拿到了铁饭碗。大学急剧扩招,升学率持续上升,进入普通高校不是难事。大规模扩招让成绩在本科线上下的学生受益。“有些学生的成绩本来只够读专科,扩招后就可以上二本院校,专科变本科。家长、学生和高中所关心的侧重点不再是能否上大学,而是上什么样的大学。
2.提高国民素质,提升学历,缩小与国外受教育水平差距。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总规模达1600万人,全国普通、成人高等学校本科、高职在校生、研究生从数量上上涨。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仅为2%-3%,经过扩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5%,初步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
3.推迟初次就业时间,缓解就业压力。当前阶段,人口特别多,教育可以使更多的人呆在学校,减少当前的就业人数,降低就业压力。庞大的群体一旦进入就业队伍,势必对就业造成巨大压力。发展高等教育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办法,也是按学龄期学生人数比例发展教育的必要措施。
4.发展经济,拉动内需。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进入低谷,大幅度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借此拉动内需,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并带动经济的增长。扩大和发展了教育产业,使教育成为一门热门投资行业,增加了人们对教育的投资和消费,也增加了教育从业人员,带动了教育相关行业的发展。
5.实现教育发展阶段性飞跃。我国大规模扩招,提升教育发展阶段,是使更多的适龄青年享受教育的一个措施。
消极影响
扩招首先导致的问题是教育质量的下滑和基础设施的不足。以北大为例,1999年,扩招导致北大宿舍吃紧,部分学生需要自行解决住宿问题。2002年,北京市教委对50所高校做过一次调查,发现65%的学校由于师资力量缺乏所以没有能力继续扩招,86%的学校出现了硬件不足和经费短缺的问题。
同时,师资力量的缺乏导致了学校教学质量的大幅下滑,以湖南为例,从1998年到2005年,高校在校生数量增加了4.2倍,而教师数量仅仅增加了2.1倍。师资力量严重滞后于学生增长速度,但是如果快速扩大教师队伍又会严重的影响师资水平。自扩招以来,全国本科普通高校的生师比(即学生数和专任教师数的比例)已从1998年的11∶1飙升至2001年18.6∶1,而广东省扩招后有的高校生师比甚至达34.8∶1,学生连任课教师都没见过。
从第一批扩招的大学生进入社会的2003年开始,大学生就业问题就开始成了全社会关注的话题。由于大学生包分配取消不到10年,扩招后的大学生就进入了就业市场,客观上,扩招扭曲了大学毕业生的供求体系,直接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率和薪水的下降。2003年,广东高校扩招后毕业的第一批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仅为49.84%,比2002年同期约低了11%。2009年,中国有700万大学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除了庞大的就业需求之外,扩招导致的教育质量下滑,专业与课程结构不合理,不适合市场需求也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一大原因。
由于2009年中国受到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严重就业压力,政府开始将一部分大学生安排在基层工作,此外,还采取扩招研究生的办法解决就业压力,但是由于之前扩招的影响,很多人对此政策并不赞同。 就业压力也让中国大学毕业生的待遇水平一降再降,很多地区大学毕业生的待遇已经降到了和农民工一样的地步。很多大学迫于就业率低的压力出现了就业率作假的问题。
为了解决基础设施缺乏的问题,很多高校在扩招之后大规模扩建,掀起了高校基建热。结果因为基建规模太大,导致很多学校背上了巨额债务。截止2007年9月,全国高校贷款总额达到2000多亿人民币。为了偿还基建贷款,一些学校不惜提高学费,降低分数录取。由于债务问题,很多高校的信用评级大幅度下降。
评价
由于扩招政策造成的严重的就业问题,普通民众普遍对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持否定态度。 但也有观点认为:失业率高是因为私企受限缺乏空间、国企改制、金融和高科技产业不活跃等原因造成的结构性失业,大学扩招本身并没有导致就业问题。大学扩招提高了中国大学生比例,普及了高等教育,对中国的长远发展有好处。
提供了大量的高学历白领,对于企业主有好处,但这批人40岁后面临激烈的竞争,甚至面临失业。
因为大学知识方向分化严重,离开了原来的技术方向,其知识几乎毫无用处,特别是IT行业技术更新换代快,其知识积累作用不大,而自动化,会计,中小学教师等行业,知识变化缓慢,所以从业人员中年失业危机不明显。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0 09:59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