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江(the Yangtze River),是长江从
南京以下至入海口的下游河段的旧称,流经
江苏省、上海市。
简介
从中国江苏
南京以下至入海口的长江下游河段的旧称。自唐开元以后,江滨积沙20多里,与江岸隔绝;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齐瀚开伊娄运河(今瓜洲运河),自此南达瓜洲渡口,遂复为往来要津,后即称其以南一带为扬子江。扬子江因古扬子津而得名。古扬子津在今邗江县南,有扬子桥。江阔水深浪大,受
潮汐影响比较强烈。从镇江开始,长江进入
三角洲河段,其中
江阴以下为河口段,江面不断扩张成喇叭状。南通附近江面宽约18千米,长江口从北面的启东嘴到南面的南汇嘴宽达91千米。由江水带来的泥沙进入河口区,河水与海水混合,发生絮凝作用,引起泥沙下沉,在长江口形成许多沙洲,如
崇明岛和
长兴、
横沙等岛。长江在入海之前,接纳了最后一条支流
黄浦江。江宽水深,万吨海轮可以上溯到南京市。
扬子江原本只是指长江较下游的部份,但由于这是西方传教士最先听到的名字,“扬子江”(the Yangtze River)在英语中也就代表了整个长江。
由来
众所周知,“扬子”乃长江之别称。然而其由来,如今已鲜为人知了。
隋唐年间,扬州城南20里许,有一个名叫扬子的小镇。因地临长江北岸,故又名扬子津。史书记载:“隋开皇十年,杨素率舟师自扬子津入击朱莫问于京口。”这大概是扬子之名见于史册的较早资料。其后炀帝继位,为了游幸,利用吴王夫差开的邗沟故道,开运河自山阳(今淮安)达扬子,并在扬子建临江宫(一名扬子宫),从此扬子津日渐繁华。
当时瓜洲尚在江心,自扬子津行船抵南岸京口(今
镇江),烟波浩淼,南来北往的商旅,皆云集于扬子津候渡或觅转车船。因而扬子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久而久之,人们把
丹徒与
江都之间的大江称为扬子江,意即与扬子津毗邻的那段大江。时至今日,已演变为通称整条长江为扬子江。一般认为,此演变与西人来华有关。因“
长江”二字西方人发音不便,故习惯以“扬子”称呼长江。
扬子津在唐代中期以前十分出名,在唐诗中多有反映。如孟浩然《夜宿扬子津》诗:“日夕望京口,烟波愁我心。”李白
《横江词》说的是马当附近大江风涛险恶,却也拉扬子津作为
陪衬:“……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哪可渡……”唐开元天宝以后,由于淤沙扩展,瓜洲渐与北岸相接。自扬子津行船南渡,须绕过瓜洲尾部,水程增加28里。后来自扬子抵瓜洲的运河竣工。扬子津渡终于退出历史舞台,其地位也被瓜洲渡所取代。
以后扬子津远离江岸,更名为“扬子桥”。由于该地“舟运西自仪征,南自瓜洲,至此汇合而北,实总汇之所也,故仍属交通枢纽,其名仍可见于史籍。
此外,扬子之名还与江苏省
仪征市有一段关系。原来在唐永淳元年,曾于扬子津附近设“扬子县”,宋代移至仪征境内,以后又几经变迁,曾两度升级为“扬子军”(驻军重镇)。明清废
扬子县,辖区划归
仪征。清末宣统皇帝溥仪登基,因仪征的“仪”字犯帝讳,故又恢复原名“扬子县”。其时有文人撰上联征对,出句为:
扬子云渡扬子江到扬子县。
有人应征对以上:
端午桥于端午日登端午门。
扬子云即汉代大文学家扬雄,端午桥即清末两江总督端方,以人名对人名。尤其巧的是以“子”对“午”,同属于地支。该联虽于平仄有失当之处,但总体格律尚无大碍,故堪称佳对。此联一出,又为扬子之名平添了一段佳话。
轶事
《清稗类钞》是清末民初徐珂编纂的关于清代掌故遗闻的汇编。该书《地理类》“扬子江”条说:“扬子江之名由来久矣。盖江苏扬州府城南十五里有扬子津(后称扬子桥),隋以前津尚临江,不与瓜洲接,故江面阔至四十里,北人南渡者悉集此津,而江亦以是名焉。”指出扬子江之名源自扬州府城南扬子津。
津者,渡口。考扬子津最早作为渡口名最迟出现在隋代。据《隋书》,隋开皇十年,杨素率舟师入扬子津进击破贼于京口(今镇江)。可见,扬子津作为江北渡口,自此可南渡京口,为江滨要津。其后,隋炀帝三幸江都,临扬子津,建扬子宫。江亦自此称“扬子”。明《隆庆仪真县志》云:“炀帝既幸江都,春二月遂临扬子津,置扬子宫于方山。扬子之名始此。后因以名镇,而江亦称扬子云。”可见,先有“扬子津”,隋炀帝至此,建宫殿,又将“扬子”作为宫殿名,人们遂将扬子津至京口一带的江面称为“扬子江”。
隋时,扬子津濒临大江,南对京口,江中有一大沙洲,遥接扬子津口,这就是晋代始露出江面的瓜洲。由于当时长江主泓道南移,瓜洲逐年淤涨,《地理类》“扬子江”条云:“及唐时,江滨积沙至二十有五里,瓜洲遂与扬子津相连,江面乃隘至十八里,于是渡江者,南岸则济自京口之蒜山渡,北岸则济自瓜洲,扬子津之名由是不着,而江竟千古矣。”自扬子津行船南渡,须绕过瓜洲尾部,水程增加二十余里。后来自扬子抵瓜洲的运河竣工,瓜洲逐渐取代扬子津,成为南口襟喉之处。自唐代中期以后,“扬子江”一般即指瓜洲至镇江一带的江面。时至今日,“扬子江”已演变为整条长江通称。一般认为,此演变与西人来华有关。西方人坐船由吴淞口入江上溯首先经过扬子江,又因“长江”二字西方人发音不便,故习惯以“扬子”称呼长江。
需要指出的是,历史上的瓜洲与现在的瓜洲并不是一回事。《地理类》“瓜洲故城”条述瓜洲城变迁:“瓜洲旧在江中,形如瓜字,故名。唐时始与陆路相连,宋乾德间,因以筑城其上,遂恃为滨江一重镇焉。年代湮远,地势变迁,至道光时,则故城复陷落江心,瓜洲乃名存而实亡矣。惟每当风日晴和,渡江之客,犹时于波光澄清中见堞垣痕影也。”光绪二十一年(1895),瓜洲全城最终全部坍入江中。昔日的繁华街市,连同众多的名园佳景,一同付诸江流。民国初年,兴建新城,即如今的瓜洲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