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粳4227
早熟晚粳稻品种
扬粳4227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扬粳7057为母本、黄叶9520为父本经连续自交选育而成的早熟晚粳新品种。
选育过程
1999年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在海南以“盐91334-6/扬粳186”杂交选育的抗条纹叶枯病中间材料扬粳7057为母本、黄叶9520为父本进行杂交,当年正季在扬州种植F1,次年夏在扬州种植F2500多株并进行单株选择,入选16个单株带海南加代,后经扬州、海南两地连续加代择优选择和条纹叶枯病抗性及外观品质鉴定。
2004年,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4个抗病优质株系(F8)进入鉴定圃,其中代号为227品系的米质较优、增产幅度大、抗条纹叶枯病,续将该品系暂命名“扬粳4227”,并以该名称推荐参加2005年江苏省迟熟中粳预备试验。
2006-2007年,该品种参加江苏省早熟晚粳区域试验。
2008年,该品种参加江苏省早熟晚粳区域试验生产试验。
2009年3月6日,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为该品种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4月,该品种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苏审稻200912。
2009-2013年,该品种被江苏省确定为农业主导品种之一。
2013年2月5日,该品种被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品种。
特征特性
产量表现
2006年,扬粳4227在江苏省早熟晚粳稻区域试验平均产量644.56千克/亩,比对照武运粳7号增产4.49%,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2007年,该品种在江苏省早熟晚粳稻区域试验平均产量588.33千克/亩,比对照武运粳7号增产5.91%,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2008年,扬粳4227参加江苏省早熟晚粳稻生产试验,平均产量634.5千克/亩,列参试品种第一位,比对照武运粳7号增产15.0%。
2007年,扬州市江都立新农场试种扬粳4227,机插稻43.5公顷的平均产量566千克/亩,最高单位产量626.5千克/亩。
2008年,江都大桥镇昌勋村直播稻46.7公顷,单位产量550-650千克/亩;姜堰市作栽站组织的在沈高镇河横村水稻新品种展示,采用机插稻种植方式,每品种0.333公顷,平均产量655.5千克/亩;无锡市农业技术推中心组织的在江阴、锡山等5个市(区)示范展示3.333公顷,平均产量640千克/亩,比相邻种植的武粳15增产3%-4%;上海跃进农场在粳稻新品种筛选和示范试验中,平均产量689.66千克/亩,在参试的18个品种中位于第三位,与第一位品种扬粳4038间无显著差异。
2011年,该品种在扬州市邗江区头桥镇示范方8.33公顷,农业部组织专家现场测产产量11902.5千克/公顷。
2012年,该品种在邗江区公道镇河东村示范方10.6公顷,农业部组织专家现场测产产量12378.0千克/公顷。
适种区域
扬粳4227适宜在中国江苏省沿江、太湖中部与北部早熟晚粳稻区作稻麦两熟种植。
栽培技术
参考资料
扬粳4227.国家水稻数据中心.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25 11:18
目录
概述
选育过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