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麦12号
抗白粉病小麦品种
扬麦12号原为扬95-76,是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与南京农业大学细胞遗传研究所合作,以新抗源TP114(Pm2+6)为亲本,扬麦158为轮回亲本,采用滚动回交,辅以分子标记抗病基因,育成的抗小麦白粉病小麦品种。
培育过程
80年代初,针对大面积生产上小麦白粉病严重发生,而Pm8逐步丧失抗性的现实,引入新的抗源TP114Pm(2+6),开展抗小麦白粉病育种工作。1985年以其作为抗病亲本与扬麦5号为母本进行杂交配组,先后以扬85-85和扬麦158为轮回亲本进行回交,于1994年育成一批优系如95-75、95-76等进入鉴定圃。1995年用与Pm2紧密连锁的RFLP标记Xbcd1871对其进行基因鉴定,结果表明两品系携有抗病基因且已纯合,其中95-76在鉴定圃和品比圃中表现突出,于1996年至2000年先后参加并通过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01年6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01003)。
特征特性
品质:根据南京经济学院粮油食品质量检测中心分析结果为:容重780克/升,蛋白质含量13.7%,湿面筋33.5%,沉降值40毫升,降落值394S,吸水率61.3%,形成时间2.5分钟,稳定时间6.5分钟,断裂时间10.5分钟,粉质评价值42,各项指标符合国家优质中筋小麦标准,适宜作为蒸煮类专用小麦生产。
农艺性状:扬麦12号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红粒,子粒大而饱满,千粒重40克,子粒均匀,半角质,每亩30万—34万穗,比扬麦158多2万左右,每穗36粒左右。
生育期:扬麦12号系春性品种,中早熟,同期播种其抽穗较早,且灌浆速度快,成熟期比扬麦158早1—2天,一般10月25日至11月5日播种,翌年5月底收获。
植株性状:扬麦12号株高92cm左右,幼苗直立,分蘖早,分蘖力强,成穗率高,长势旺盛,茎秆粗壮。株型紧凑,生长清秀,后期穗层整齐,熟相好。
综合抗性:高抗小麦白粉病,中抗小麦赤霉病,小麦纹枯病轻,耐寒性强于扬麦158,耐湿好,可减轻生育后期因多雨而带来的湿害。耐肥、抗倒伏、耐高温逼熟。
产量表现
扬麦12号在1995年鉴定圃中表现突出,平均产量为6450千克/公顷,比扬麦158增产8.2%;1996年在品比圃中平均产量6600千克/公顷,比扬麦158增产7.3%。自1996年起先后参加了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区试和生产试验。3a区试平均单产4191.2千克/公顷,比对照增产4.58%。在生产试验中,平均单产5069.4千克/公顷,比对照扬麦158增产2.64%。2000年度在江苏扬州、仪征两地大面积生产示范中表现优异,实收单产分别为7800千克/公顷和7335千克/公顷。
适种区域
扬麦12号适宜于长江中下游淮南麦区种植,尤其适宜小麦白粉病重发地区,可作为扬麦158的替代品种种植。土传病毒病重发田块不宜种植。
栽培技术
适期播种
扬麦12号属春性品种,本地区安全又高产的适宜播期是10月25日至11月5日。
适宜基本苗
扬麦12号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本地区适期播种,亩基本苗12—15万,一般亩播种量6—7千克。缺肥或迟播田块,基本苗相应增加。
肥料运筹
肥料运筹上应掌握前促、中控、后攻的原则,即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早施苗肥,促进壮苗早发,严格控制腊肥,重施拔节孕穗肥,巩固分蘖成穗,争取穗大粒多,壮秆不倒。“扬麦12号”亩产400千克以上,一生需纯氮18—20千克、五氧化二磷(P2O5)9千克、氧化钾(K2O)6千克,其中氮肥运筹方法为基肥50%;苗肥10%;拔节孕穗肥30%;10%作中期平衡肥,在返青和抽穗期前后看田、看苗施用。钾肥分基肥和拔节肥两次施用,前后期比例为5:5;磷肥作基肥一次性投入。
化学调控
研究表明,在小麦拔节期喷施15%多效唑100克/亩,可降低植株高度,提高品质。尤其适用“扬麦12号”之类的中高秆类小麦,能有效控制株高,防止倒伏,提高产量,优化品质。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
开好麦田一套沟,并在小麦全生育期内及时清沟理墒,保证雨停田干。在秋播及早春阶段做好化除工作。对小麦纹枯病要以防为主,一般在播前用纹霉净拌种,同时做好病虫测报工作,防治好小麦赤霉病及蚜虫等病虫害。
参考资料
扬麦12号.农博数据.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15 20:54
目录
概述
培育过程
特征特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