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柳城
冀州市小寨乡扶柳城的村子
扶柳城是冀州市小寨乡扶柳城的村子,位于冀州市城区西北方向14公里,紧靠滏阳新河北堤。这个村是冀州市410个行政村中建村最早的,比冀州城建立还要早几百年。
简介
扶柳城村,建村于2500年前的战国以前。当时是一座城邑,战国时属中山国。《战国策》载:公元前297年,“赵伐中山取扶柳”。西汉初(公元前206年后),在此村设扶柳县。后汉属安平国。至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称泽城县,后废泽城县纳入信都县(今冀州市)。隋朝以后演化为一般村庄。该村1996年合乡并镇前属垒头乡(公社),后归小寨乡至今。
《太平寰宇记》云:扶柳城,“其地有扶泽,泽中多柳”。据传,扶柳城地势低洼,村周围及村内坑塘多、水多,栽种柳树多。人们走路能扶着柳树,又因是县城,故而取名“扶柳城”。该村名曾被讹称为“蒲笠城”。
汉高帝六年(公元201年)置,属信都郡。故治在今河北冀州市小寨镇扶柳城。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属广川国。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属信都国。新朝属新博郡。东汉建武元年(25年)属信都郡。永平15年(72年)属乐成国。延光元年(122年)属为安平国(郡)。晋太康五年(284年)属长乐国(郡)。隋开皇三年(583)废。
传说
西汉末(23年前),王郎追赶刘秀到信都(今冀州市),信都太守任光率大小官员曾到扶柳城迎接。三国时(220—265年间),曹操曾在扶柳城屯兵80万。村北“三皇庙”的西南角有曹操的马场;庙西有座监狱。据村里的老年人回忆,村北有座“三皇庙”,“三皇”即天皇、地皇、人皇。村内有座“释迦牟尼庙”,清同治元年(1862年)予以重修。村西南角今小学校处,有座“广圣寺”。现还保存有清朝时的“重修碑”。在“广圣寺”内,1984年县文物调查时,发现了一个“如来佛石像”。这个石像,为明代青石雕像,高270厘米,宽80厘米,厚40厘米。为坐式,双手扶膝。当时,佛像的头已失,佛身有磕痕。建国后,在扶柳城村,多次出土虎头瓦、布纹瓦、灰陶残片、泥质红陶残片、陶瓮残片等。但都没有考清属什么年代的东西。
人物
我国佛教界领袖人物释道安就是扶柳城村人。释道安(312--385)是东晋(317--420)时杰出的高僧。18岁出家,因生性聪颖,5000字的《辨意经》、一万多字的《成具光明经》,一夜读完,复述经文,一字不差。24岁起,在邺都(今临漳县)钻研佛学十三四年。后在邺都当寺塔主持,云游到山西、河南、襄阳、长安。长期从事佛学研究和著述。他晚年在长安主持译经187卷,百万余言,并注经作序。他共有著述60多种,作序14篇,编纂了中国第一部佛经目录。东晋孝武帝曾下诏表彰他,要求当地给他象五公一样的俸禄。赵朴初曾说:佛教在中国的流传,“中国僧界道安法师是一位重要人物,是起了很大积极作用的佛教领袖”。
遗址
扶柳城村原县城遗址早已看不见、找不到了。只能在现村西南找到一些破砖烂瓦。
现有318户,992人,4819亩耕地。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122元。以粮棉种植业为主。该村的大姓有谷、申。姓谷的有一位黄埔军校毕业生,名沂滨,号雩南。是黄埔军校第16期毕业。(事迹待考)
位置
扶柳城村位于冀州市城区西北方向14公里,紧靠滏阳新河北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13 13:58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