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墓,位于
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城内疏属山顶。公元前209年,始皇长子
扶苏被赐死,后葬于疏属山巅,即故扶苏墓。
历史沿革
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扶苏直谏其害,始皇大怒,遂贬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
公元前209年,始皇死,十八子胡亥欲自立,与朝中佞臣李斯、赵高密谋,假传遗诏,赐扶苏死于上郡。扶苏死后,葬于疏属山巅,即故扶苏墓。
民国时期,政府建八角亭耸于扶苏墓冢之上。
1996年,陕西省文保中心决定修复破损的扶苏墓周遭建筑。之后,扶苏墓成为来绥旅客游玩的地方。
建筑格局
疏属山发源于无定河川,山势险峻。登临其上,古城南北,二川上下,视野可达方圆三十里。扶苏墓位于其顶部。墓冢封土堆为长方形,长约30米,宽6米,高8米。民国时所建八角亭耸于墓冢之上。
扶苏墓区瓦砾甚多,当年似有殿宇于其上。墓旁有扶苏祠,历史的风雨致其残破不堪,后已修复原貌。墓周苍松翠柏环绕,成为来绥旅客游玩之地。
文物遗存
扶苏墓旁原立有“秦长子扶苏墓”石碑一块。
历史文化
艺文
唐元和年间担任宰相的李吉甫所撰的《元和郡县图志》中记载:“宁州定安县:扶苏墓,在县西北十八里。始皇太子也,监蒙恬筑长城。始皇崩,李斯矫诏赐死,葬于此。”
北宋的《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宁州定安县:扶苏冢:秦太子冢,在嵩城原”。宁州定安县是今天的宁县。《宁县志·文化志》中记载:“扶苏墓,在新宁镇袁家寺村,群众俗称‘冢子疙瘩’、‘太子冢’等。旧有碑记已毁。”
相关人物
扶苏,秦始皇长子。贤良明达,颇得众望,始皇三士五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在咸阳坑杀儒生460多人,引起扶苏犹虑,及时进谏:“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以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始皇怒,贬谪扶苏于上郡监蒙恬军。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5次出巡,因病重无治,死于原赵国的沙丘宫(今河北省广宗县)。死前曾遗诏扶苏,让他回咸阳参加葬礼。随行的中车府令赵高,趁机勾结左丞相李斯及始皇幼子胡亥,秘不发丧,假造诏书,废掉太子扶苏,立胡亥为太子,并把始皇临终前命扶苏“与丧会咸阳”的遗嘱篡改如下:“朕巡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帅数十万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就这样一纸伪诏逼死了太子扶苏。
传说轶事
据说扶苏墓墓园很大,梁高村人,巩吕村人以及坳刘村人都住在扶苏墓的院子里。扶苏墓院有四个大门,北门在今宁县瓦斜乡张原畔村,东门在南义乡,西门在焦村乡西沟村,南门在巩吕村,今巩吕村柏树底仍有一对石猪在路两旁矗立。
相传,扶苏死后,士兵每人脱下一只鞋装上土,仅限每人一次,堆起了庞大的墓堆。
据有关志书记载和当地老人回忆,过去,每当黄昏降临,扶苏墓上空总会聚集起乌鸦啼叫。
周边景点
扶苏墓城南1千米处,有“呜咽泉”,相传为扶苏赐死处;城北1千米的“晋溪洞”,传为扶苏赏月的“凉心台”,又名“月宫寺”。现留石洞一孔,内有诗词石刻10余块,多为兴咏、悲伤、思乡、怀古之作。
文物价值
扶苏墓标志着大秦帝国逐匈奴、筑长城、修驰道的历史功绩。对于后世来讲,它是对扶苏忠孝善良的怀念以及对胡亥残暴荒淫的诅咒。
文物保护
1956年8月6日,扶苏墓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2年4月20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为墓冢,一般保护区为:绥德县博物馆院墙内,建设控制地带为:一般保护区外延10米内。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交通指引
扶苏墓在山坡上,没有公交车,需要从绥德县城乘坐出租车,5元左右可到。也可步行或乘摩托车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