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尘技术
粉尘治理技术
抑尘技术,又叫粉尘治理技术,主要分为散发控制技术和源头控制技术两大流派,包括密闭式除尘、过滤式除尘、电除尘、喷水或喷雾除尘、生物纳膜抑尘等解决方法。
散发控制技术
散发控制技术是利用吸附、压制、隔离、收集等各种物理或化学手段去除空气中已经产生的粉尘,也是国内主流的粉尘处理方式,主要表现形式有:
1、密闭式除尘(隔离法)
密闭式除尘属于被动式除尘,其原理为:把局部尘源所产生的矿尘抑制在尽可能小的密闭空间之内,并且要求绝对密封,尽可能的减少粉尘影响的范围和空间。然而由于成本和技术原因,现实中很难达到绝对密封,如在我国国内的一些矿山现场,仅仅是将设备用简易的隔板隔开,而在空间中的工作人员或设备依然受到粉尘的威胁。
2、过滤式除尘(袋式除尘)
是采用滤料对含尘气体进行过滤,使粉尘阻留在滤料上,以达到除尘的目的。
过滤分两个阶段:首先是含尘气体通过清洁滤料,这时起过滤作用的主要是纤维;然后,当阻留的粉尘量不断增加,一部分粉尘嵌入到滤料的内部,一部分覆盖在表面上形成一层粉尘层。在后一阶段中,过滤主要是依靠粉尘层进行的,这时粉尘层起着比滤料更加重要的作用。
袋式除尘的特点:由于两个不同的过滤阶段效率及阻力存在区别,所以除尘效果的稳定性较差。
3、电除尘技术
是利用高压电产生的强场强使气体电离,即产生电晕放电,近而使粉尘荷电,并在电场力作用下,使气体中的悬浮粒子分离出来的技术。电除尘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力、建材、冶金、化工、轻工和电子等行业的烟气净化。
优点:除尘效率高,阻力损失小,对不同粒径的烟尘有分类富集的作用。
缺点:不易适应操作条件的变化,应用范围受粉尘比电阻的限制,对制造、安装和运行水平要求较高;能耗高,钢材消耗量大,占地面积大,投入成本高。
4、喷水或喷雾除尘(湿法除尘)
用水作为除尘的介质。一般来说,喷水或喷雾虽然有一定的除尘效果,但是会弄湿物料,影响成品质量,而且湿的物料对设备会造成较大磨损,此外还会产生水污染,需要进行污水处理。喷水喷雾除尘表面上见效较快、花费少,但综合使用成本和管理成本以及对环境的破坏,这种除尘方式的代价是很高的。
源头抑尘技术
源头抑尘技术是在粉尘散发前期通过使粉尘凝结等方法使其自重增加,从而一直保持在没有漂浮到空气中的状态,达到抑尘效果。这也是国外比较推崇的粉尘治理方式,已在海外有较成熟应用,近年在国内开始逐步推广,在国内多省市的工业矿山领域也已有应用。
生物纳膜抑尘技术
BME柏美迪康是国内源头抑尘技术的典型代表。BME所独有的生物纳膜抑尘技术,运用当今最先进的生物纳米材料,从粉尘产生的源头入手,实现快速降尘。BME生物纳膜抑尘技术在国内矿山、冶金、垃圾处理等场所已有典型运用。这类除尘技术属于粉尘散发前抑尘,相比其他粉尘散发后除尘,具有很大的优势,使得在物料生产的整个过程中,都能够有效地控制粉尘散发,采用BME独有的生物纳膜技术的综合抑尘系统抑尘率可达98%甚至更高。破碎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都聚集成细料,最终成为成品料,能增加0.5%-3%的产量。
优点:没有水污染,制剂对环境不会产生副作用,不影响成品料品质,投入成本较低,对防治PM2.5等细微颗粒污染有明显效果,适合各类工业、矿山企业。粉尘可以直接转化为成品料,增加经济效益。
缺点:需要精密的专业设备投入,操作要求高。
综合抑尘技术
主要包括生物纳膜抑尘技术、云雾抑尘技术及湿式收尘技术等关键技术。
生物纳膜抑尘技术,生物纳膜是层间距达到纳米级的双电离层膜,能最大限度增加水分子的延展性, 并具有强电荷吸附性;将生物纳膜喷附在物料表面, 能吸引和团聚小颗粒粉尘,使其聚合成大颗粒状尘 粒,自重增加而沉降;该技术的除尘率最高可达99% 以上,平均运行成本为0.05~0.5元/吨。
云雾抑尘技术是通过高压离子雾化和超声波雾化 ,可产生1μm~100μm的超细干雾;超细干雾颗粒细密,充分增加与粉尘颗粒的接触面积,水雾颗粒与粉尘颗粒碰撞并凝聚,形成团聚物,团聚物不断变大变重,直至最 后自然沉降,达到消除粉尘的目的;所产生的干雾颗粒,30%~40%粒径在2.5μm以下,对大气细微颗粒污染的防治效果明显。
湿式收尘技术通过压降来吸收附 着粉尘的空气,在离心力以及水与粉尘气体混合的双 重作用下除尘;独特的叶轮等关键设计可提供更高的 除尘效率。
适用于散料生产、加工、运输、装卸等环 节,如矿山、 建筑、采石场、 堆场、港口、 火电厂、钢铁 厂、垃圾回收处理等场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2-17 19:59
目录
概述
散发控制技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