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桃报李
汉语成语
投桃报李(拼音:tóu táo bào lǐ)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诗经·大雅·抑》。
成语出处
先秦《诗经·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投桃报李”。
成语典故
《诗经·大雅·抑》相传为卫武公的作品。《诗序》载:“《淇澳》,美武公之德也。有文章,又能听其规谏,以礼自防,故能人相于周,美而作是诗也。”这里所说的“有文章”,不仅是指卫武公有文化修养,也是指的他能够做文章,《诗经·大雅·抑》、《诗经·小雅·宾之初筵》,便是他刺时与自儆的名作。
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周幽王,卫国的国君卫武公带兵协同周王朝平定了犬戎。周平王东迁之后,即任命卫武公为卿土。当时王室衰弱,社会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卫武公是个很有见识和才干的人,见此情景便在他九十五岁那年(大约在公元前761年),写了《抑》这首诗来讽刺王室倒行逆施,弄得百事俱废。诗的大意是:“修明您的德行,使之尽善尽美。好好审慎您的容止,不失去威仪礼貌。没有过失也没有残害,少有不为人所仿效的。有人投赠我桃子,我回报他李子。那童羊没角面自以为有角,这样就会溃败这小子!”
成语寓意
投桃报李不仅仅是一种礼节,也是一种感情的传递。投给对方一个桃子,对方回报一个李子。简简单单的桃李,却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恩和回报,体现了人与人之间蕴涵的人文关怀和人道和谐。赠予物本身固然有一定的意义,赠予物形外的价值更是不可比拟。只有先学会给予,才能收获回报,而对于他人的帮助和给予,更应该铭记于心“投桃报李”。
成语运用
“投桃报李”指投之以桃,报还以李。比喻彼此善来善往,以礼相待。联合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明·吾邱瑞《运甓记·官诰荣封》:“叫陶旺取白金二十两,送与妈妈。深愧投桃报李,少资伊晨昏薪水。”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三九回:“投桃报李,虽怪不得大姐姐,然作此隐语,未免过于深刻。”
清·李汝珍《镜花缘》三九回:“王兄素精音律,他日小弟敬诣贵邦,王兄如将韵学赐教,小弟定赠美号,以为‘投桃之报’。”
逸闻趣事
历山有一种小动物叫红脸猕猴,蹦蹦跳跳,上树攀崖,十分灵巧。有一次,一个姓张的人担了一担砂锅去西哄哄村卖,路经西峡,走累了,就放下担子,从箩筐里取了一个小砂锅枕到头下,躺到一块大石板上休息,不一会儿就睡着了。
当他醒来后,发现筐里的30多个砂锅全不见了,再看周围,30多只红脸小猴每个都头枕一个砂锅学着他的样子睡觉。卖砂锅的人着实吃了一惊,想把猴子吓跑拿回砂锅。于是,他把头下枕的那个砂锅举起来,用劲往石头上一掷,“砰”的一声,砂锅成了碎片片。
可是猴子并没有被吓走,而是一个个学着他的样子,把砂锅举得高高的往石头上掷,不一会儿“噼里啪啦”,30多个砂锅全给打碎了。卖砂锅人怒不可遏,举起扁担就要去追杀猴子。此时,正好舜路经此地,看到卖砂锅人气愤的样子,又看到周围一地的砂锅碎片,便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舜赶忙叫住卖砂锅人,告诉他:“猴子并无恶意,它们只是天性好玩,善模仿,你想让它们做什么,你要亲自先做个示范,那样效果会好得多。”
说着,舜弯腰把砂锅碎片拾起来放进了箩筐里,一会儿,一群猴子也一个个从地上拣起碎片往箩筐里放,不多会儿,地上的碎片就全回到箩筐里了。卖砂锅人后悔不已:“我刚才要是不用砂锅砸它们,而是把砂锅放回筐里就好了!”舜又从路边的树上拣下几个桃子扔给猴子们吃,猴子们吃完之后,呼啦啦地也全都蹿到树上,一会儿,舜的身边便落满了李子、杏子等美味的山果。卖砂锅人一下子明白了:“猴子对你的态度,取决于你对他的态度啊!”以后,他再挑着山货走过这里时,不仅不担心山货受损,而且,还能吃上美味的山果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01 19:33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