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激”一词源自英文“stress”,意为“紧迫、逆境反应、紧张、压力、应力等”。一股认为应激是机体受外界和内在环境中存在的生物、物理和化学等因子过度刺激后,随即产生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全身适应性反应。
应激反应的发生首先是由于受到各种应激源的刺激。随着水产养殖的发展,养殖对象面临的应激源也日趋增多。有害作用因子引起的动物一系列非特异性的生理防御反应的总和。在水产动物养殖中,水温变化(低温,高温)、运输、惊吓、水体污染、酸碱度变化。病原微生物侵袭、高密度饲养,分池、捕捉,饲料更换等活动都可能产生应激。
(1)
鱼类:主要表现在警觉性增加、活动加强、呼吸加快、顺流逆进和群体活动明显,躁动不安,争向水面活动,进而表现惊恐逃避、无休止地游泳。经过定时期后,鱼类进入第二阶段的应激状态,出现活动减少,游动缓慢,群体聚集势头降低,单独游动至水面不吃食、轻微浮头,逐渐发展至严重浮头,体色变深,肚腹朝上、时沉时浮或沉入水底、侧睡不动,接近死亡。
(2)
虾类:虾蟹等甲壳类动物的
免疫系统相对比较简单,对应激的反应十分敏感。虾类的应激反应表现为:①大触须、尾扇变红、身体发红(俗称应激性红体);②急剧减料甚至不吃料;③沿池边狂游,极易受惊跳塘;④易出现黄鳃、黑鳃、断须现象。若不及时采取缓解措施或应激因子变化太大时,很容易诱发大规模红体、
白斑综合征等疾病的暴发虾病,情况严重的还会出现大批死亡的现象。
(3)
蟹类:蟹类的应激反应表现存厌食拒食,白天上岸上草不下水,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脱壳不遂或者软壳现象,常出现体色暗淡、双眼前倾、断爪等现象。逐渐出现黑鳃、烂鳃、肝色异常等情况,开始有死亡现象。
当鱼类受到这些应激因子的刺激时,副肾皮质肥大,体内糖皮质激素和甾类皮质激素等水平上升,由此引起血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和溶菌酶的活性急剧下降,动物的免疫系统受到抑制,表现增重减慢,死亡率增加,从而严重影响了养殖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研究学者表明饲料中添加
胆汁酸能显著降低草鱼血清中皮质醇的浓度,提高鱼类的抗运输应激的能力。
草鱼在运输等强应激刺激因子作用下,皮质醇激素含量迅速升高,从而引起对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的改变。运输应激的刺激可能导致草鱼肝脏等组织的损伤,造成机体不可逆转的生理变化,从而加速了鱼体的死亡,使得草鱼的运输困难。饲料中胆汁酸的添加可以有效提高草鱼的抗应激能力,降低应激对肝脏等组织的损伤。
早期的研究结果表明,胆汁酸是一种脂肪代谢促进剂(Masatoshi,1985),能够促进动物的生长(VilderandEnzo,2002)。胆汁酸的主要功能是帮助脂肪以及脂溶性物质消化吸收和利用。胆汁酸作为一种
饲料乳化剂,增加了同脂肪酶的接触面积(Bowen,2001;MukhopadhyayandMaitra,2004)。同时胆汁酸可以通过提高
脂肪酶的活性来帮助脂肪消化,保护肝胆健康。
抗应激药物是指具有缓解、防治由应激源引起的
应激综合症的药物,可分为应激预防剂、促适应剂或应激缓解剂。目前,常用的抗应激药物包括糖类(如葡萄糖、
活性多糖、几丁聚糖等)、
维生素类、氨基酸类(赖氨酸、蛋氨酸、色氨酸、牛磺酸、谷氨酰氨等)、电解质矿物元索类(碳酸氢钠、氯化钠、氯化钾、氯化铵、有机镁、硒、锌、铬)、有机酸类(柠檬酸、苹果酸、腐植酸、甜菜碱等)、维生素类、化学药物、中草药等。以上列举的抗应激药物种类繁多,其发挥抗应激的作用机理也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①调节
中枢神经系统,起安定镇静、降低应激敏感性作用(值得关注的是牛磺酸和γ-氨基丁酸,能抑制性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的活动,具有安定、镇静、抗惊厥的作用,因此可以降低机体对应激的反应性,起预防应激的作用);②抗氧化、清除活性氧自由基、调节由应激导致的自由基
代谢紊乱(是许多抗应激剂发挥作用的主要方式,其中值得关沣的有牛磺酸、a-硫辛酸、虾青素等);③调节机体各种物质代谢,调节由应激导致的机体代谢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