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的文艺》是由
田沁鑫执导,
秧禾之文工作社编剧,
田雨、
李光洁、
关晓彤、
吴谨言、
王挺、
赵阳等主演的文献话剧,于2022年10月1日在中国国家大剧院戏剧场首演。
剧情简介
1931年到1945年是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胸怀爱国之志的文艺界先贤面对国破家亡,求索、挣扎、奋斗,纷纷寻找中国的文艺出路并以文艺作品唤醒民众。萧红、萧军等东北作家为抗战奋笔疾书,老舍在日军炮火声中弹落书本的灰尘,郭沫若于国难之时返回祖国,丁玲奔赴延安,巴金在寒夜中创作《寒夜》,聂耳探求中国音乐出路谱写出《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怀揣爱国之志写就《黄河大合唱》。他们以小说、戏剧、诗歌、音乐、电影、美术等为工具,宣传抗战,寻找中国文艺出路的同时,极大地鼓舞了民众的士气。在抗战结束之际,文艺家们汇聚延安,在中国共产党文艺方针的正确指引下,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
演职人员
演员表
职员表
以上资料参考
角色介绍
以上资料参考
幕后制作
剧情安排
为了拓宽该剧叙事的维度与时空,导演田沁鑫在执导该剧时运用了多媒体影像空间。剧中的群像表达没有平铺直叙,时间线性叙事未落入节奏停滞,时代背景也都以戏剧写实写意进行表现。比如开场溥仪花园对话、国民政府的庐山恳谈会,特别是胡适、张伯苓、傅斯年、梅贻琦等教育家的抗战态度,都是将背景聚焦并服务于全剧主题表达,那就是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战线的民族力量。该剧剧终于日本投降、中华山河收复的胜利时刻,以范文澜、夏衍、茅盾三位的讲述来进行表达。抗战结束后,中国文艺又开始了征途,编导则以茅盾的《延安行》收尾。
表演方式
夏衍、鲁迅、茅盾、丁玲等饰演者在剧中全部说原型人物的方言。人物原型的声音和历史文献的记述,同明星的脸孔与舞台进行演绎,并运用歌队叙事形式与剧中人物进行联系。
舞美设计
舞美方面,舞台上方有一个宽银幕,下方则由九块小屏变幻。九块小屏既是一体,又可以拆分为不同场景,影像有特写、近景、远景,并针对各种史实资料进行艺术处理,以此渲染时代氛围。
演出信息
宣传活动
2022年9月15日,该话剧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公布主创阵容;9月28日,发布演员角色照。
2023年7月27日,《抗战中的文艺》影院版在京举行首映。12月25日,戏剧电影《抗战中的文艺》在北京中影国际影城党史馆CINITY影院正式发布。
2024年10月12-13日,《抗战中的文艺》在南京保利大剧院上演。
演出场次
网络发行
2022年11月18日晚8点,该剧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各平台官方账号、央视网、央视频、新华网、咪咕、中国联通、沃视频、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芒果TV、抖音、快手、视频号全平台线上演播。
作品评价
《抗战中的文艺》用文艺的力量,揭开爱国主义的大幕,致敬抗战中的文艺经典作品,铺陈展现出抗战文艺的壮丽画卷。剧中出现了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多位文艺工作者,涉及左翼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门类。《抗战的文艺》则以“编年史”的体例将之浓缩成120分钟的舞台呈现,创造性地运用“影像和舞台”的当代创作语汇,将装置影像艺术和戏剧表演艺术融合,在光和影、演与歌的诠释中,使观众追忆峥嵘岁月。主创团队用戏剧理解抗战文艺精神,以守正创新的创作态度,书写出新时代戏剧表达的华彩篇章。
该剧以“平实感”为创作基调,历史的质朴与真实,文艺抗战精神的韧性与力量都蕴含在这三个字中。然而主创们对平实感的呈现却并不平常,他们将装置影像艺术与话剧本体艺术相结合,打破影像与舞台的结界,是《抗战中的文艺》给予观众有别于以往的戏剧体验,具有先锋实验的意义。舞台上,“歌队”的他者讲述、演员的角色演绎与大小屏影像的变幻联动,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互动,拓展了舞台的讲述空间,在光影交叠和场景调度中,营造出历史与现实对话的沉浸感和时代氛围,让观众仿佛置身一座追溯抗战文艺精神风貌的“文献博物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光华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