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中药
治疗肿瘤的药物
抗肿瘤血管生成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契机,中药均为有效的血管生成抑制剂,与传统的肿瘤治疗相比,抗肿瘤血管生成治疗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但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而且克服了药物达到肿瘤组织的不足和肿瘤耐药性等问题。而我国传统的中医药因其抗肿瘤效应、放化疗增敏以及减轻放化疗毒副方面独具效果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国内现有理论研究
转移是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特征性表现,是导致临床治疗失败、影响肿瘤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因素。如何阻断肿瘤的浸润转移是提高肿瘤治疗水平及治愈肿瘤的关键。近年来研究表明,新生血管生成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必要条件之一。断绝或减少肿瘤血管供应,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是控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重要途径,寻找新的高效低毒血管生成抑制剂已成为当前抗肿瘤转移药物研究的热点课题。
课题研究
1 “伏邪”和“余毒”是肿瘤术后转移及其血管生成的前提
尽管作为绝大多数肿瘤患者首选治疗手段的外科手术,使一部分早期肿瘤患者获得了良好的疗效,相当一部分晚期患者仍免不了术后复发甚至广泛转移。其原因可能在于某些肿瘤的非特异性生物学行为,早期即发生了肿瘤细胞的转移而尚无临床表现,手术虽切除了原发病灶,减轻了肿瘤负荷,但仍存在肉眼和各种检测手段不能发现的亚临床病灶或微转移灶;或者是外科治疗手段促进了肿瘤复发和转移过程而使其术后很快出现复发转移征象。
另外手术及其他创伤性检查的挤压、出血也易导致瘤细胞脱落,进入血管淋巴管引起肿瘤复发和转移。肿瘤术后的化疗放疗生物治疗虽能一定程度地杀灭残留癌细胞,但仍未能阻止肿瘤的浸润和转移。肿瘤微血管持续性生成和免疫监视功能低下使残留癌细胞成为复发转移的根源,符合中医“伏邪”、“余毒”致病学说。肿瘤经手术、放化疗后,邪气虽渐消,但仍有癌毒蛰伏体内,成为“余毒”、“伏邪”。癌毒蛰伏之余毒未消,伏邪未尽乃为癌症复发与转移的前提。
2 “络病”理论与肿瘤血管生成
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转移的主要机制之一,属于祖国医学“络病”范畴。祖国医学认为,络脉经络系统的分支,犹如网络,纵横交错,遍及全身,内络五脏,外连肢节,具有贯通表里上下、环流气血津液及渗灌脏腑组织等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络脉系统作为沟通机体内外、维持阴阳平衡和保障脏腑气血灌注的功能性网络,也是协调机体内外环境统一,维持机体内稳态的重要结构,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在各种病理状态下,如肿瘤患者血管生长因子的调控机制失常,肿瘤血管生成过程中促血管生成因子分泌增加,抑制因子分泌减少,血管生成的正负调节因子失衡,这一功能性网络系统的结构、分布和功能会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络体迂曲、扩张,络脉分布异常,造成局部经络气血津液疏布灌注失常,发为其络属的脏腑、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异常等一系列以络脉阻滞为特征的疾病。这与肿瘤患者病灶局部病态微循环的建立极为相似。因此,肿瘤的微血管生成过程,即中医“久病入络”而形成络脉病变的过程。其病机始动因素为正气本虚,癌毒内蕴,日久则正不胜邪,引起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机体内稳态结构破坏。络脉的损伤既是其病机演变过程的主要病理产物,又是其病变渐次深入、变生诸病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的途径和必要条件。由于癌瘤局部络脉结构、分布、功能异常,使得癌邪易于侵入脉络,癌邪入络客脉,影响络中气血的运行及津液的输布,致使络失通畅,渗灌失常,导致癌毒、瘀血滞络,引起络中不同程度的气滞、血瘀或津凝等病理变化,日久延虚,虚气留滞、血瘀津凝等互相影响,互结互病,积久蕴毒,毒损脉络,瘀毒横逆旁窜,败坏脏腑,损伤形体。此演变过程充分体现了虚滞、痰瘀、毒损脉络这一基本病理变化,为病邪渐次深入、正虚邪实、病势胶着的一种病理状态,并由此导致癌变经久难愈,渐成痼疾。
3 中医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抗肿瘤转移
中药具有“天然组合化学库”之称,作用机制可能是“多靶作用”,即多种成分以低于它们某一单体治疗剂量进入人体后,有选择地反复作用于某种疾病的多个直接靶点(治标)和间接靶点(治本),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中医药与手术、放疗、化疗等局部杀灭方法最大的不同是强调整体调节,充分调动机体的防御及免疫监视机制,发挥多层次、多环节、多靶点的综合调节作用,从整体调节机体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功能,做到“正气内守”,通过自身调节,“泻其有余,补其不足”,达到“阴阳平复”。中药的这种调节作用有可能抑制肿瘤及肿瘤术后亢进的促血管生成因子,恢复其与抑制因子之间的平衡,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有助于减少肿瘤组织局部血供,通过缺血、缺氧等饥饿方式限制肿瘤的增殖并阻断其入血扩散的途径,消除术后残留癌细胞生存及转移的环境,消灭残存的癌细胞,防止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此外,中药的不良反应相对小,无骨髓毒性,在用药上可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防止和控制肿瘤转移方面有较大优势。
用法用量
性味归经甘、微苦,微温。归肝、胃经。
功能主治化瘀止血,活血消肿定痛。主治各种出血证,跌仆瘀肿,胸痹心痛
主要药理作用
(1)抗肿瘤作用:三七皂甙Rd能使培养的肿瘤细胞92%受到抑制,Rd对培养的瘤细胞也有明显抑制作用。皂甙Rhl可抑制小鼠黑色素瘤(B16)的生长,使癌细胞再分化诱导逆转成非癌细胞。三七煎剂在体内对JYC26有抑制作用;三七中的多糖体在体内能明显抑制小鼠肉瘤-180;三七还有抗噬菌体活性。
(2)对免疫功能的影响:三七总皂甙可提高小鼠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三七中对免疫功能有影响的成分,主要是三七总皂甙和三七多糖。 此外,三七水浸液能缩短家兔凝血时间,并使血小板数增加而有止血作用;对大鼠实验性关节炎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对中枢神经有兴奋、抑制作用,还有镇痛作用;能明显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心肌耗氧量;还有抗炎、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等作用。
临床应用临床上常用治肺癌、食管癌、宫颈癌等癌瘤属瘀血阻滞或兼出血者。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3 20:07
目录
概述
国内现有理论研究
课题研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