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毛犰狳
犰狳科动物
披毛犰狳(学名:Chaetophractus villosus)上体两侧和4肢外侧常覆盖着骨板与鳞板,并由七、八列可动的横带分成前后两部,横带间由弹性皮肤连接,可将身体蜷缩成球状,以防御天敌侵害;身体和四肢下部,所有的铠甲鳞片都覆盖着白色或浅棕色的毛发。耳小;舌能伸缩;前肢3指,指爪弯曲强大,后肢5趾,具爪;牙齿细小,钉状,终生生长。
形态特征
披毛犰狳头部和身体长度220-400毫米,尾长90-175毫米,平均重量2千克。该物种自头、胸起有18条带状甲,其中7或8条可以移动。和披毛犰狳属所有成员一样,身体和四肢下部的铠甲鳞片都覆盖浅棕色的毛发。全身披上一层硬又厚的护甲,这层护甲由一片一片的鳞片组合起来,每一块鳞片都像一块小盾板一样的坚硬。躯干分成前、中、后三部分,头顶、背部、尾部和四肢有角质鳞片,前后两部分有整块不能伸缩的骨质鳞甲覆盖,中段的鳞甲成带状,与肌肉连在一起,可以自由伸缩,尾巴和腿上也有鳞片,鳞片之间还长着毛,腹部无鳞片只有毛。脚特别短,趾有锐利的爪,善于掘土。犰狳的护甲除了可以防御敌人的攻击外,又可以在逃入洞穴以后,将洞口紧紧地堵起来,就可以安全地躲在洞里了。。
栖息环境
栖息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如森林、草原和半荒漠等。
生活习性
喜欢夜间活动,擅长挖地洞,同时也是游泳的好手。最独特的本领,就是遇到强敌而实在无法脱身的时候,干脆把四脚一缩,整个身体平贴在地上;或者把身子从头到脚卷起来,变成一团球样的怪物,让敌人对它没办法而得以逃生。具有很灵敏的嗅觉和听觉。当它感到环境危险时,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把自身隐藏在沙土里。它的脚长得短,掘土挖洞的能力却很强。刚刚还看到它仓惶而逃,一眨眼,竟出奇不意地不见了。它逃入土洞后,用其尾部盾甲紧紧堵住洞口,就象“挡箭牌”似的,使敌人无法伤害它。
昼伏夜出,杂食性。在冬季食物超过其摄入量的一半是植物。在夏天吃很多老鼠,蜥蜴等小型脊椎动物,捕猎农业害虫。当受到威胁时会发出尖叫声。
分布范围
分布于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巴拉圭。
繁殖方式
披毛犰狳每年春季分娩一次,妊娠期2个月。雌犰狳有一泌尿生殖裂口的阴道及尿,雄的有睾丸,位于腹腔,犰狳规律地产生于同一个受精卵,胚胎着床迟缓14-16周,在此期间胚胞在子宫中游离存在,不贴子宫壁,安静地沐浴在子宫液中。胚胞一旦着床迅速发生。犰狳胎儿的肾上腺很大,尤如人和灵长类。
小犰狳出生后,生长很快,出生16 -30天眼睛睁开,断奶期50-60天,9个月达到性成熟。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
参考资料
善于防御的犰狳.北京科普之窗网.
Chaetophractus villosus.The IUCN Red List .
最新修订时间:2021-12-13 19:58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栖息环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