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杠是一个汉语词汇,亦称“抬杆子”,读音为tái gàng,原指通过拎环悬挂容器于其上,并由两人抬着的棒;亦指争辩,顶牛。
基本解释
(1) [cowlstaff]∶通过拎环悬挂容器于其上,并由两人抬着的棒。
(2) [bicker;wrangle;argue for the sake of arguing] 〈方〉∶无谓地争辩;顶牛。
你是专门找人抬杠。
(3) 亦称“抬杆子”。
(4) [carry a coffin on stout poles]∶用扛抬运棺材。
引证解释
同“擡杠”。1.旧时指用杠抬运灵柩。《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那四个长工里头,有一个原是抬槓的团头出身,只因有一膀好力气,认识 邓九公 ,便投在他庄上。只听他说怎样的‘安耐磨儿’、‘打底盘儿’、‘拴腰拦儿’、‘撕象鼻子’、‘坐卧牛子’一口抬槓的行话。”
2.争辩;顶牛。《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姑老爷先不用合我们姑太太抬槓。”
来历
如果我们读中国古代战争的章回小说,诸如《薛仁贵征东》、《荡寇志》……等,当会发现,在两军进入厮杀之前,主帅之间一定先有一场叫骂,而后骂输的一方,立即叫一声「废话少说,留下命来」,开始放马过来相杀。而这种情节绝非小说家的杜撰,正史里也有这样的记载。
耍嘴皮子,用难听的话对骂,乃是古代战争时「叫阵」的共同方式。但随着人类的继续发展,这种「叫阵」式的骂,开始被转化成一种仪式性的嘴巴较量,在特定的时间会被允许,在仪式性的嘴巴较量里,人必须嘴巴及心术干净、不得讲脏话、不得胡乱鬼扯等禁忌都告松绑。这是「嘴巴假期」。
缘由一
挑衅对骂 曾是战争行为的一部分
缘由二
抬杠斗嘴 抬不过一个「理」字
综上所述,由语言文化史的研究,我们已知道语言的使用过程中,有很长的一段时间,挑衅、对骂、诅咒等,都曾是战争行为的一部分。嘴巴是拳头的延伸,嘴巴的奸巧邪恶加上拳头的伤害,造就出了野蛮的过去。两军对垒,必然在开打前先来一阵叫骂斗嘴,比气势、比凶恶,这乃是嘴巴做坏事的古老记录。
而这种战争行为的嘴巴工夫,后来开始以一种文明残迹的方式,变成仪式性的「抬杠」或「斗嘴」,甚至还被转化成俗民生活艺术里以耍嘴皮子为乐的活动,它有的以粗取胜,有的以奸巧见长,有的则以刻薄损人为特色。在这种仪式性的「嘴巴假期」里,嘴巴不被当做思考及说理的工具,而是成了「斗嘴」的「斗」。
而对这种嘴巴工夫,《红楼梦》第六十五回里,倒是有一句重要的话:「三人抬不过一个理字去」,意思是说纵使三个嘴巴奸巧的人在那里东拉西扯的「抬杠」,它也抬不过一个「理」字。意思也就是说,只有「理」才是最大,再多奸巧狡猾的嘴,也无法大过「理」。
而问题在于,做为文明残迹之一的「抬杠」和「斗嘴」等「嘴巴假期」的工夫,一般都只被保存在特定的时间或特定的地点,让它成为一种乡愁式的消遣。但在台湾,由于种种因素的凑合,它却成了一种文明发展史隔代遗传所造成的「返祖现象」,我们的政治又变回到「抬杠」及「斗嘴」,它天天都是「嘴巴假期」,每个人都成了奸巧伶俐的小丑。
社会现象
「抬杠」和「斗嘴」,乃是人类历史语言行为里非常值得研究和反省的课题,对举岛皆被口水淹没的台湾,「抬杠」所代表的种族退化现象,或许更值得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