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滑竿,
汉族交通习俗。旧时交通不变,抬滑竿十分盛行。在山区抬滑竿仍十分流行,仍在一些旅游圣地如
峨眉山、
青城山等地流行,并变成当地一个旅游项目。
中国江南各地山区特有的一种供人乘坐的传统
交通工具。用两根结实的长竹竿绑扎成担架,中间架以竹片编成的躺椅或用绳索结成的坐兜,前垂脚踏板。乘坐时,人坐在椅中或兜中,可半坐半卧,由两轿夫前后肩抬而行。滑竿在上坡时,人坐得最稳;下坡时,也丝毫没有因倾斜而产生的恐惧感;尤其走平路时,因竹竿有弹性,行走时上下颤动,更能给人以充分的享受,且可减轻乘者的疲劳。中国西南各省山区面积广大,因此滑竿最为盛行。特别是峨眉山上的竹椅滑竿,流传了几千年。滑竿的意义已不局限于交通工具,更是当地民间习俗的一种体现。
也许你要说,他们还不是为挣钱嘛。是的,他们为了生活,为了家,每天忍苦耐劳,流汗挣钱,然而却从不乱收钱——所谓“
宰客”。一位旅客曾说:“从清音阁抬中峰寺价额为15元,我觉得两头都是很陡的坡,他们太辛苦,就主动多给10元,可他们执意不收,我感到过意不去。”
抬滑竿人,更不是认钱不认人,若遇特殊困难在路途难以下山的游客,他们随时伸出援助的手,把游客抬到五里岗上车,分文不收。如把西安一位工程师从万年寺抬到五显岗,见其有困难,为给他留足返家路费,没收一分钱仅是其中一例。
1996年春节期间(正月初二),正是数九寒天,雪花飞扬,龙门洞深潭已到了积冰的低度。石汝军、雷贵阳、吴云东等九位抬滑竿人,当天去峨眉城游耍后回家,正行至龙门洞,忽听得“轰轰轰”几声巨响,跑去一看,啊,不好了:一辆小车失控从十余高悬岩摔下水潭,四轮朝天。他们奋不顾身和衣跳下水,好不容易才打开了车门,把车内四人(其中一人已死)一一背上公路,送上车,刺骨的山谷水,和阵阵西北风,冻得他们发木、发麻,回家都患了一场重感冒,可他们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