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残守缺(拼音:bào cán shǒu quē)是一个
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东汉·
班固《
汉书·刘歆传》。
东汉·
班固《
汉书·刘歆传》:“犹欲抱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
刘歆是著名学者刘向的儿子,沛(今江苏省沛县)人。他是西汉末年古文经学派的开创者,是目录学家、天文学家。他继承父业,总校群书,撰成《七略》,包括辑略(总论)、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
刘歆在校勘典籍过程中,阅读大量秘藏古籍,从中发现一本古文《春秋左氏传》,他特别感兴趣。经过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左传》是一本珍贵的文献资料,于是建议为《左传》等古籍设立学官。
汉哀帝(刘欣)知道这件事以后,就让刘歆与五经博士讨论研究《左传》等一批古书的思想内容和意义。但博士既不同意为《左传》设立学官,又不肯讨论研究这件事。刘歆对此非常气愤,他给管博士的太常写了一封公文,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刘歆在公文中指出,这些博士孤陋寡闻,不学无术,他们害怕别人识破自己的私意,没有服从真理的公心,所以宁愿因循守旧,抱残守缺,而不肯研讨新的学问。由于刘歆的言辞激烈辛辣,击中了博士们的要害和痛处,因此遭到博士们的怨恨和诽谤,得罪了执政大臣。后来刘歆请求远离朝廷,到地方做个小官。后因为密谋杀王莽一事泄露,自杀身死。
接受指正人们缺点的话,便是自我的一种进步,否则,不是固步自封,便是在错误路上越走越远。明知《左传》一批古籍的想想内容和意义,五经博士却因掩饰自己的知识的贫乏而拒绝参与研究,被严明指正后还怒羞成怒加害于人。成语告诉人们,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语顺于行。大家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人,一生会不断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但是却可以知错能改,去做一个越来越完美的人!
清·
江藩《汉学师承记》:“岂弱抱残守缺之俗儒,寻章摘句之世士也哉。”
朱自清《
经典常谈·周易第二》:“这些似乎都是抱残守缺,汇集众说而成。”
“抱守残缺”与“故步自封”意义相近,两者都有因循守旧,不想革新,不求进步”的意思;区别在于“抱守残缺”偏重在守旧,多指不学习新知识,不接受新事物;“故步自封”偏重在停顿,多指不思进取,不求进步。正因为它们在意义上各有所偏,所以经常把它们连起来用,互相补充。